儿童画的评估作用关于绘画如何用于心理评估和治愈的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儿童心理症状的种类、病因及特点。在美国的心理诊断标准中,儿童的心理问题除了一般常见的焦虑、抑郁、强迫和性变态外,还包括精神发育迟缓、婴幼儿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抽动症、学习障碍等。儿童的心理困扰常常表现为情绪与行为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难以使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困扰的原因是什么?关于儿童心理问题的病理,当代心理学普遍倾向于认同生理、社会和心理相互影响的系统观点。
也就是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既有生理、社会文化及家庭教育的因素,也有三者交互影响的作用。其中,有些心理问题受遗传或生理影响较大,如精神发育迟缓、自闭和注意缺陷;有些与后天教育和经历密切相关,如攻击、品行障碍、夜惊、咬指甲、恐惧等。关于儿童的行为症状,行为治疗的相关病理假设儿童的行为是受到不恰当的强化、过强的外部刺激或错误的观察模仿所引发的。相对于行为治疗,古典精神分析则认为儿童的行为或情绪问题有更深的根源。
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儿童人格中的自我、本我及超我出现冲突,或者是意识与无意识的不平衡状态所引发的。无论是哪种障碍及原因,儿童心理症状的显著特点是他们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内心体验。基于此,绘画成为儿童表达内心世界的语言,而通过绘画来认识儿童的心理世界就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绘画投射在心理评估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巴克(Buck)使用房树人绘画技术来评估儿童的智力发展;而玛考文(Machover)基于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通过画人测验来评估儿童的心理冲突、防御机制、神经症及病理学特点;考皮茨(Koppitz)则基于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及儿童绘画阶段理论来分析儿童的自我概念。在临床实践中,当我们通过绘画测评而给出孩子是自闭症、多动或轻度抑郁的结论时,这并不能对这个孩子或家庭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相反,这种“标签效应”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此外,利用儿童画作为心理评估的工具,治疗师们多会采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解读。
然而,精神分析式(包括古典、客体与自体三大取向)的解读却容易从“病态”的角度去理解儿童的作品。即便是同一张画,让不同流派的分析师进行解读,往往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在房树人测验中,有些理论认为树干的疤痕便意味着创伤;画人有牙齿便是有攻击性,甚至说人带着领带就代表性欲旺盛。我们认为,意象往往具有很多层面的意义,不能进行查字典翻译式的野蛮分析。比如说,领带可能象征着人格面具,而人格面具又同时具有适应社会意义与损害表达真实自我的情况;可能是早年家境不如意的自卑超越;可能象征着某个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也有可能是某种情结。
所以,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让绘画评估的信效度受到质疑。筑物和交通工具。可以说,每一幅儿童绘画作品,都是其心灵成长的印迹。这既反映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一般规律,又投射其个人性格特点。图1-1儿童绘画的发展顺序儿童绘画的心理发展,让心理学家充满了好奇。美国心理学家凯洛格(kelllogg)根据2~6岁儿童的绘画特点将心理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并发现了曼陀罗结构在儿童画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学家罗恩菲德(Lowenfeld)根据2~13岁儿童的绘画特点将心理发展区分为六个阶段,成为儿童绘画教育的经典;罗泽(Rozee,)则用一张图画形象地描绘出儿童绘画的发展顺序。
那么,儿童绘画背后的心理动力是什么呢?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绘画是儿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及好奇的方式。同时,绘画也显示出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其中,绘画经历了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所说的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及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可以说,儿童通过绘画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直观认识,也表达了他们此时此刻的所感所思。
按照精神分析学说的看法,与成人的逻辑思维不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词汇匮乏,他们难以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为缓解这些困扰和创伤所带来的焦虑,儿童会自发通过绘画来表达。可以说,绘画是表达潜意识世界的象征语言。心理分析则倾向于认为绘画背后的动力来自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原型具有动力、意象及情感三个成分。因此,儿童绘画在原型动力的推动下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而原型的动力往往与本能相关。既然儿童画体现了儿童的认知及情感特点,且具有年龄阶段特征,那么,儿童绘画是否可以用于心理病理的评估和治愈呢?如果可以,具有什么优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