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麻能治白癫风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14/5842308.html从之前的文章里(如何判断孤独症的严重程度),我们知道了孤独症是有轻重程度之分的,那么如果都是轻度或者重度的孤独症患者,他们的表现是不是就一模一样的?
也不是。
“没有两个孩子是一模一样的”,这句话也适用于患有孤独症儿童:“没有两个孤独症儿童是一模一样的”。
患孤独症的儿童,他们的核心问题本质是一致的,但是表现形式以及严重程度却各不相同。同时,这些孩子在各个能区表现也各异,所以这让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但是,对于如何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以前的理解只是侧重于严重程度在一条连续线上的不同位置,由最左端的程度最轻的类型,到最右端的程度最重的类型组成的一个区间。
但是这种看法还是太过单一,因为这还是不足以说明孤独症谱障碍中每个儿童的独特性。也很容易导致人们形成两种刻板认知:
1
第一种:对于患有轻度孤独症儿童,人们(包括孩子的父母)会有这样的看法:
“你只是有一点点孤独症,你完全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所有你完全可以自己处理这些问题”;
“大家都可以做到,你也一定可以,你只是有一点点孤独症”;
“你只是太懒了(脾气太大了),你需要克服这些”……
这些期望值忽略了:即使是轻度孤独症,孩子同样需要帮助;即使是所谓的“脱帽”(各项表现达不到孤独症诊断的儿童),也并不代表他们各方面都不会遇到问题。
2
第二种:对于患有重度孤独症的孩子,人们(包括父母)很容定势地认为:孩子做什么都不行,在任何能区都有困难。
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忽略即使是患重度孤独症的孩子,他们也可以在各种训练和帮助下一步一步前进,也有自己的发展里程碑,他们也有自己的学习模式,在特定支持下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
想要帮助患自闭症的孩子,首先我们需要改变对这些孩子的误解。
听起来似乎有点抽象,我们还是来看例子:孩子A和孩子B都是4岁,都被诊断为患有孤独症,他们在各个区域的表现可以非常不同,如下表所示:
孩子A孩子B语言提要求时才会有少数简单字词可以用口头语言进行基本沟通共同注意主动共同注意差,被动共同注意好主动共同注意和被动共同注意都不佳认知智力测试得分69智力测试得分眼神对视良好躲闪明显,不佳共情能力看到妈妈肚子痛,会停下打量几眼看到妈妈肚子痛,没有明显反应持续性注意很难集中注意在某个物体或者游戏,频繁变换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物体上集中很久的注意,难以转移刻板重复行为
喜欢拿着各种物体拍自己的嘴唇
兴奋和焦虑时会一直甩手,难以停下
任何容器都必须要是满的,泡泡游戏的管子必须是装满的,将沙子装进玩具茶壶,必须要齐平壶口,装积木的盒子必须要装满,否则就会烦躁不安,发脾气对小朋友的兴趣
基本自己玩,如果有小朋友在旁边,可以偶尔看一眼,处于“平行游戏中意识到其他人存在”的萌芽阶段。即使有小朋友主动和其互动,也极少有回应。
在小组活动中,基本不在意周围小朋友,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但是如果有小朋友主动打招呼,他可以回应,但是回应内容大部分和话题无关。
运动能力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正常范围大运动笨拙,精细运动能力不佳…………
以上只是不同孩子在不同区域里的不同能力水平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认知能力是孩子B的优势,但是在社交反应上,孩子A更具优势。而且这两个孩子都有相对更加落后,需要更多练习去加强的地方。
我们还可以把以上表格里的各个不同区域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如果把每个孩子在每个不同区域的表现情况汇总,我们几乎不可能找到两个在每个区域表现一模一样的孩子。
其实,我们不妨用下面这个图来看待孤独症。
在下面这个圆形的图中,不同的扇区代表孤独症患儿的不同能区,每个孩子在不同能区的水平在不同扇区的某个点上。
他可能在这个能区的点更靠近圆心(水平偏低),但是可能在另一个能区的点则靠近外侧(水平偏高),不同点的组合形成了某一个孤独症孩子的独特特点和表现。
如果想要更形象,可以把孤独症谱系障碍看成是一个大伞。以伞顶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每两根伞骨之间的位置就是一个能区。
孩子有的能区水平在这两根伞骨之间靠中间的地方,另一个能区水平在另外两根伞骨之间靠伞沿的地方……
而同样在两根伞骨中间的同一水平线上,两个不同的点(比如点A和点B),则意味着即使某个能区的能力水平一致,但是表现出的特点却仍然可能不同。
比如同样是词汇量很大的两个孩子,孩子A是想要对话的,只不过对话总是失败。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不能理解对方的回应和兴趣,只凭自己的兴趣不停地讲。
如果有人看过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minds),就知道其中一个角色,SpencerReid(孤独症患者),会滔滔不绝就一个玉米棒子上有多少颗玉米粒,这些玉米粒总共是多少行多少列而进行长篇大论的描述,却无法“读懂”周围同事脸上那种感觉无趣而急于躲开的表情,直到所有同事找借口离开了,他还在一个人继续说着,或者一脸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要走开的茫然。
而孩子B很大的词汇量则更多体现在自言自语或者对课本以及电视台词等的记忆和复述。
所以即使他们在词汇量上可能相似,但是在另一个区间(发起和回应社交互动)却是不同。
了解孤独症有严重程度的不同以及表现特征各异(核心缺陷是一致的),可以避免医生只根据重度的标准对孩子做诊断,减少对于轻中度孤独症患儿的漏诊率。
同样,了解这些也可以帮助家长以及训练机构的老师,在考虑孩子的训练和治疗时,也是应该基于每个孩子在各个能区的具体水平和表现,进行个体化建议和指导的。
更重要的是,只有去个体化看待每个孩子在不同能区的特点,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和变化趋势,我们才会避免只看到了”孤独症”,而没有看到”孩子”这个人。
往期回顾
?什么是孤独症(自闭症)
?如何判断孤独症的严重程度
?“医生告诉我:我们家孩子不是孤独症,他只是谱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