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师范生的孤独症污名特点(二)
3结果
3.1师范生对孤独症儿童外显污名分析
对污名语义差异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单样本T检验,检验值为理论中值4。结果显示,师范生在污名语义差异量表情绪维度(M=4.20,t=3.,p=0.)、行为维度(M=5.53,t=19.,p0.)高于理论中值且差异显著。表明师范生对孤独症儿童在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方面呈现出积极倾向,如更多选择“接纳”“接近”等积极词;而在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上,师范生出现明显的刻板印象(M=3.35,t=-12.,p0.),即师范生倾向于给孤独症儿童贴上“危险”“无能”“偏激”等负性标签。
3.2师范生对孤独症儿童内隐污名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师范生对相容反应(即孤独症-消极形容词)的按键时间更短,而对不相容反应(孤独症-积极形容词)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按键反应(t=4.,p<0.01)。同时SC-IAT效应敏感性指标D=0.,根据Greenwald等人的解释效应,(D值在0.15-0.35代表轻度污名;0.35-0.65代表中度污名;超过0.65代表重度污名),表明师范生对孤独症儿童存在轻度内隐污名(见表2)。
表2师范生对孤独症儿童的SC-IAT效应(n=28)
3.3师范生对孤独症儿童外显污名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被试性别、接触经验对外显污名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接触经验组在语义量表总分上要高于无接触经验组,且差异显著(t=2.,p0.01)。性别差异不显著(p=0.),结果见表3。
进一步将性别、接触经验与外显污名各维度进行差异检验(见表3)。外显污名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是外显行为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这表明女生比男生的行为污名更少(t=-2.,p0.01),对待孤独症儿童时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行为。接触经验对三个维度得分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认知维度上,接触组与未接触组得分无显著差异(t=-0.,p0.05),在情绪和行为得分上差异显著(t=3.,p0.01;t=2.,p0.05),说明通过接触孤独症儿童能够影响师范生在情绪和行为上对孤独症儿童的污名,而对认知污名的影响作用不大。
表3性别、接触经验对师范生不同维度外显污名影响
4.讨论
4.1师范生对孤独症儿童外显态度积极
目前关于孤独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对其病因探索、发病过程、临床表现、药物治疗等方面以及教育领域中干预方法、教养方式等方面,在心理学领域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