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已有研究显示,妊娠期服用抗抑郁药,后代罹患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风险升高。然而,这种风险的疾病特异性并不明确,也不能完全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一项在线发表于8月26日《分子精神病学》(MolPsychiatry,26August)的研究显示,在校正母亲抑郁严重度这一因素后,抗抑郁药与ASD的相关性即失去统计学意义,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风险却异*突起。
本医院的研究者所开展,共招募了至年于该院、医院及NewtonWellesley医院出生的名ASD及名ADHD患儿,两组均以1:3的比例设置了未患病对照。通过使用电子病历系统(EHR),研究者将所有儿童与母亲的健康资料相关联,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视了产前抗抑郁药暴露与上述两种疾病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在校正社会人口学因素后,妊娠前及妊娠中服用抗抑郁药与后代ASD风险相关,然而在校正了母亲重性抑郁(MDD)后,这种相关性即消失(OR1.10,0.70–1.70);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妊娠期而非妊娠前服用抗抑郁药与后代ADHD风险相关,这一相关性即使在校正母亲抑郁这一因素后仍存在(OR1..22–2.70)。
与5-HT受体亲和力不同的抗抑郁药与后代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可横屏查看)
在进一步分析中,研究者对5-HT能效应与后代自闭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针对啮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以5-HT能通路为靶点的抑制孕妇严重晨吐的药物昂丹司琼并不升高这一风险。另外,抗精神病药物有时被用于治疗严重的难治性抑郁,研究者通过试验发现,与抗抑郁药相比,这一类药物与远远更高的ASD风险相关。
上述结果提示,先前所发现的抗抑郁药与后代ASD的相关性可能由母亲抑郁严重度这一混杂因素所导致,但抗抑郁药与后代ADHD之间的相关性则经受住了考验。这一风险从绝对数值上来看为中等,仍有可能是其他残留混杂因素的产物,临床工作中也应考虑到抑郁未加治疗的风险,充分权衡利弊。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