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孤独症孩子总是发脾气,情绪不稳定这些妙招 [复制链接]

1#

作者/程霞

编辑/嗨脑仁

随着假期的结束,孩子们逐渐开学,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学校更好的学习,除了进行日常的居家干预,家长们还需要应对孩子们在干预场景下的各种问题和各种要求,不断接招、压力满满……

我们在后台收到很多家长的留言,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孩子的情绪管理的方法,更好地应对拒绝孩子后的暴脾气。

今天我将要分享一些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小策略,希望能够舒缓家长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的焦虑,解决一些实际的小问题。

No-Number-01

家庭强迫互动模式

我们常说,天底下最难的工作就是做爸爸、当妈妈。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当成小baby,希望他们不要提需求,要是像小baby一样能吃能喝能睡就好了。

有时候我们又会不经意间把孩子当成大人,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反抗?为什么固执或者不够聪明?

在进行今天的策略分享前,我们先回顾——在生活中,我们是否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需求吗?

有时候孩子的需求是获得某些事物,有时则是拒绝某件事物。如果不能理解他们的话,那我们很有可能会走入家庭强迫模式的循环。

“家庭强迫互动模式”描述了一个亲子双向强化的过程,家长无意间强化了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过来又引发了家长的消极情绪,如此循环,直至一方获胜,拉锯行为才结束。

厌恶四步逃避条件作用序列,是其中最典型的模式:一开始,家长会提出一个要求,在提出要求之后,孩子会立刻出现问题行为。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可能会撤回要求,伴随着要求的撤回,孩子也就终止了问题行为。

以此次疫情阶段的戴口罩场景为例进行说明:

这样的家庭强迫互动模式,如果在家中高频出现,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问题行为会逐渐不对孩子做要求,甚至会放弃对孩子做要求。那么孩子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更多的学习和练习的机会。此后,孩子的强迫行为的频次会越来越高,情境也会发生的越来越多。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我们的家庭系统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我们的亲子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张,家长的教养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并且随着整个发育和发展过程不断稳定,将扩散到更多的环境,例如学校、社区、交友等。

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

1.如何判定要求是否合理?

定义的尺度是合理、合乎原则,而不是家长或孩子的心情。绝对不能因为心情的好坏而决定是否满足。

2.除了树立原则,我们还可以考虑这么几个方面:

?是否危害孩子自己及他人的健康和安全?(如,吃太多零食、追逐打闹)

?是否有满足要求的环境条件?(如,特别想要的礼物能买到吗?)

?是否在家长的能力范围之内?

?是否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力的?(是否只是想偷懒?)

?是孩子的愿望还是孩子的需求?(固有需求不应拒绝)

?是否有其他紧急事项优先于要求?

3.以上是不合理要求的特征,那么现在来换位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提出不合理要求?

?获取的动机(想要什么就会直接表达出来)

?逃避不喜欢和不愿意的事情

?自我中心的控制权和被满足的成就感(试图挑战家长)

?没有发展出换位思考能力——心理理论能力缺失

?不能考量要求的长线影响——联结能力缺失(不知道当前需求对后续的影响)

?不能考量要求的全局影响——联结能力缺失(不知道将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No-Number-02

拒绝孩子的策略

看完以上分析,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能够一点点地理解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确实太小了,不能从我们大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和要求。

那么,当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之后,我们应当如何拒绝孩子呢?

坚持4个“不”

一、不要拒绝之后又顺从

二、不要说教

三、不要打骂(他们无法判断需求将会造成的影响)

四、不要用情绪逼迫孩子

9大策略

这些策略中,有一些很简单,但是有一些需要家长做一些准备才能实施。不管怎样,我们拒绝孩子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提要求情景来尝试使用多种策略并行。

①心中有原则,口中有原则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判断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那么我们就需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原则。

注意,原则不是光说出来就可以了,要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表达。

比如,能做的事用“√”表示,不能做的用“×”表示。当孩子看到“×”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不可碰的原则、不可以通难过负向行为跟爸爸妈妈耍赖得逞。

对于技能较好的孩子,可以使用家庭公约的形式,将期待孩子达到的行为写下来。

②同理孩子的要求和感受

在开始拒绝孩子之前,可以用一些同理性的话语来帮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感受。让孩子明白,其实家长是了解他们的情绪的。如:

“我知道你……,爸爸一样想……”

“我也会想,要是……就好了。”

“我能理解你有点难过。”

③反话正说

作为家长,我们要少对孩子说“不”的指令。多对孩子说正向的话,既方便孩子接受,也可以帮助转移注意力。

④实话实说

当然,有时候拒绝孩子并不需要这么的迂回。

实话实说,其实是想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这样就帮助他发展了心理理论能力,让他学会观察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仅仅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