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米和小米”向大家介绍了一位勇敢追求梦想的台湾自闭症女孩——家华,点击了解:没语言,吃垃圾,屡遭打骂的自闭症女生,现在却要开场演讲!
家华在小学三年级才被确诊为自闭症。曾经,她不开口说话,不理人,乱吃东西,身体不协调,遭受着校园欺凌。
现在,28岁的她却能顺畅地与人交流,交了朋友,有了自己的一技之长,还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去许多城市演讲。
这其中,离不开家华妈妈——周玲玲的努力。
在科学的自闭症干预方法尚未普及的年代,周玲玲为了帮助家华,努力学习干预知识,考取了各种证书,把自己变成了亲子教育专家。
在帮助家华取得进步之后,周玲玲也不断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自闭症家庭,给予了很多家长启发与思考,周玲玲也被家长们亲切地称为“魔法妈妈”。
“魔法妈妈”的口袋里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今天,我们就请周玲玲老师亲自来分享她的干预理念与方法——
家华(左)和妈妈(右)
19年干预经验浓缩为6条理念
魔法妈妈倾力分享
口述
周玲玲
28岁自闭症女孩家华的妈妈
我从来没有为当时自己放弃工作后悔过,现在回过头来反而要感谢自己作出了这个决定。
为了帮助家华,我开始不断地学习,先后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英国国际色彩艺术应用学院高阶授证、图像心理学导师等证书。到现在,我已经有了18年讲座与培训经验。
在培训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家长。我发现,家长们好像总是在学各种方法,但世上有十万种方法,学得完吗?
其实,家长首先要掌握的是观念和方向,然后才是方法和技巧。
我在干预家华时,坚持的观念和方向概括起来是以下三句话——
IQ(智商):
认识孩子,
知道孩子的能力范围在哪里
1
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她,
孩子被我“逼”医院
家华刚被确诊时,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非常惊慌,想把各种方法都用在她身上。一心想着让她快点进步,但是却忽略了与她建立关系,没有真正地认识她。
一直到18岁,家华晚上都会尿床,让我很崩溃。其间,我们采用了调闹钟,自己起床叫她上厕所等无数方法,但无一见效。
长时间下来,家华的身上开始长疹子,医院,医生说是因为情绪紧张。
听到这个结果我很惊讶,原来家华自己也害怕尿床,我们的行为让她有了很大压力。
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孩子其实比我们更想变好,但是我们却一味地塞东西给孩子,忘了要跟他们好好沟通,忘了了解他们能承受和消化的范围。
就好比,不能把适合一百斤的人穿的漂亮衣服,拿给两百斤的人穿。
我们希望孩子变好,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材”,找到适合孩子的“衣服”。
我们可以怎样了解孩子的“身材”?
我建议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一本蓝皮书,也就是孩子的使用说明书——把孩子的生活习惯、情绪、个性等细节记录下来,并一一对应他出现这些行为可能的原因或目的。
当你把孩子交给干预机构、学校老师或者是志愿者时,往往会因为大家不了解孩子的种种情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建立关系。如果有蓝皮书,便可以让刚接触孩子的人快速接手,减短磨合期。
比如,家华经常会做一些奇怪的动作,双手做花的形状放在胸口,老师一开始不知道她这样做的原因,会以为她是在调皮捣蛋做*脸。但是有了蓝皮书之后,老师能在蓝皮书里找到原因:家华是有情绪了。
制作蓝皮书的过程也是家长观察和认识孩子的过程,蓝皮书可以定时进行更新,形成完整的小册子。
一位北京妈妈做的蓝皮书
2
找到孩子的优势
比找孩子的问题更有价值
如果我们要在自闭症孩子身上找问题,那很容易,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们能做到的,找到他们的优势去培养和加强。
比如孩子的数学考20分,语文考80分,补习该补哪一科?
一般情况下,家长会选择比较差的数学让孩子去补习。但是我们自闭症家长要知道:如果孩子的能力只能达到这里了,再怎么补习也没用,那我们为什么不加强他们好的科目呢?
以前家华很喜欢吃东西,学校老师为了她的身体健康曾阻止她吃,这引发了家华很多行为问题。
于是我采取了另一个方法:接受她爱吃东西的行为,还买很多零食让她吃。
因为,只有她心情好了,我说的话她才更愿意听进去。
之后,我根据她这个爱好,引导她去学烘焙,自己制作蛋糕和饼干,并且分享给其他人。
家华开始欣赏别人吃她做的东西的感觉。别人吃的时候,她的嘴巴也跟着动,就好像自己也在吃一样,她感觉到很满足。
后来,家华不仅吃的东西越来越少,还成为了一名非常棒的烘焙师。
跟普通孩子比,我们可能永远都比不上。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很清晰的认知。
但,我们不妨先观察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然后在这方面加强和培养。
EQ(情商):
情绪沟通
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
让孩子感受世界的美好
1
孩子带刀去学校
我用这个方法让她说出了原因
如果你的孩子带了一把水果刀去学校,你会是什么反应?
家华读初中二年级时,有一天学校打来电话,告诉我家华带了一把水果刀来学校,老师问了她好几个小时,她完全没回应,一句话也不说。
我马上赶过去,看到家华坐在位置上,低头不语。很多家长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觉得很没面子,很紧张,甚至逼问孩子。
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拿出情绪沟通图卡,了解她此时的内心状态,她选择了“受伤”这张情绪卡片。所以,在接下来的沟通中,我的询问非常小心,以免对她造成二次伤害。(情绪沟通图卡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