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治愈的孤独症自闭症孩子,都有一个治愈 [复制链接]

1#
从生物学上讲,孤独症(自闭症)无法治愈。但从社会学上讲,孤独症(自闭症)的行为是可以调整到“治愈”状态的。我们家果儿,就经常被老师、朋友描述为“正常、治愈”的状态。于是,有家长就问我:“你们家是怎样教的呀?你们家是什么样子的呀?.....”诸如此类。通过与其他一些“治愈”系家庭的相互交流,我发现:虽然每个家庭的结构、收入、文化水平、教育方式等等条件不太一样,但这些家庭也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包括安全稳定的家庭氛围、有专门的家庭干预功能区、双亲都参与孩子的干预、不强迫孩子、欣赏孩子的优点等等。1.营造安全稳定的家庭氛围当家里存在孤独症(自闭症)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既会影响家庭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干预。如果我们在家庭中能做到不质疑、不责备、不迁怒,那么对于孩子来讲,家就是一个非常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孤独症孩子在幼儿时期普遍存在异常的恐惧感,而安全且稳定的成长环境可以让孤独症孩子获得一定程度的控制感、安全感,所以为孩子建议一个安全且稳定的家庭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一旦孩子确诊孤独症,作为父母的我们,难免内心波动、出现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果持续泛滥,势必会影响到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而孤独症孩子本身比较敏感,他们对家庭氛围变化的察觉,远比我们想象中要细致、深入。2.划分动静分离的干预功能区家居环境的布置,对孩子的干预也非常重要。我刚开始在家对果儿进行干预的时候,特意分了两个区域,动静分离。一个是动态活动区域,主要用于做大运动练习、肢体游戏、热身活动、玩玩具等;另一个是静态学习区域,主要用来进行桌面技能练习、绘本阅读、绘画等。这样,果儿就很清楚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尤其是进行桌面技能练习时,他在专区的注意力明显比在其他区域的注意力更好、更持久。3.采用合作式育儿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如果能亲密合作来一起照顾孩子,孩子不仅能体会到父母之间的爱意、感受到安全,还能模仿、学习父母的合作行为,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干预效果。我们知道,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普遍的家庭模式是孩子爸爸上班、孩子妈妈带娃。这导致孩子的干预主力只有妈妈,爸爸总是缺位的。我们家也是这样的模式,工作日只有我和果儿在家。但是,我和果儿爸爸经过摸索、磨合,依然调整出了一条合作式育儿的道路。每周一到周五,果儿爸爸在公司上班、住公司。那么白天我们各司其职,果儿上幼儿园,果儿爸爸上班,我在家工作并负责处理家务、接送果儿。晚上,我和果儿完成当天的计划后,会有半小时左右与果儿爸爸进行视频沟通。在视频沟通之前,我和果儿爸爸提前设置好话题脚本。在视频沟通中,由爸爸开启话题、我引导果儿进行回应,必要时进行旁白。我们设置的话题脚本很简短,果儿基本能在10分钟内顺利完成。剩下的时间,我们让果儿主导,由他自由发挥,我随机辅助,果儿爸爸应景回应或者展开。这种不懈地隔空对话,大幅度提高了果儿的语言应变能力。他渐渐不再局限于单一感兴趣的话题,也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