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自闭症与惊痰虚三要素的关 [复制链接]

1#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disorder)等。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比如回避目光接触,呼之不应,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表情淡漠,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他人的情绪也缺乏反应。

言语交流障碍,也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

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

中医古籍中虽无“自闭症”、“孤独症”之名,但其表现与中医所说的“语迟、智迟”、“小儿呆病”、“癫痴”等有一直内涵。在近些年的临床实践中,基于对例以上自闭症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我们也发现自闭症的治疗也确实可以参考中医对“五迟”、“厥痫”等病症的认识。

自闭症的病因病机与‘惊、痰、虚’

1.惊

1.惊

小儿体质为稚阴稚阳,神识易为惊动扰乱。《内经》有言,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倘若惊吓不得平复则心肾不交。心神浮越,肾气不生。心烦气躁,精气不藏。恐伤肾,肾气虚,肾气虚,身体根基不固。于是,身体发育迟缓,心神躁乱,渐成此症。

惊则气乱神浮,阳气不潜。加之寒邪侵犯,脾胃虚寒,甚至寒气厥逆,最终加重心肾不交。寒气厥逆,孩子会表现的十分烦躁,没有耐心,甚至主动贪凉。可谓因惊致虚,因虚而怯,惊虚相连。从中医学五脏为中心的身体观来看,心肾不交是该病的关键因素。

2.痰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或者气陷不升,津液不化,很容易酿生痰浊。再加上现在很多妈妈在孕期或哺乳期过度进补,添加辅食后又过早添加肉食水果,很容易造成幼儿积食积饮,生痰生湿。临床发现,多数孩子喜食肉食,其智力发育远远跟不上身体发育节奏。

痰湿形成,随气流动,可停脑络,形成中医学之“痰阻清窍”。惊气与痰湿相搏,蒙蔽心窍,则神明不出,智商情商的发育自然会受到影响。这也是自闭症患儿智力低下或情商较低、目光呆滞、语言障碍、行为动作刻板怪异,甚至伴有癫痫的重要原因。较为轻症的患者,也存在着情商与智商发育不一致的地方。

3.虚

《内经》认为,五脏化五气,五气化五志,五脏藏五神。五脏发育不成熟或虚弱,则智商、情商发展都会发育迟缓或不同步。

心虚

“心布于表”,心气不足,心阳不光耀于外,阳气外达不及,则其人之社会交往,与人交流,必然受限,多为冷漠状,“不关心”。

痰迷心窍,则心窍不开,智慧不出。

心不藏神,则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接受外界信息,甚者,无动于衷。

肾藏志,志是人的定持力的主宰,肾虚,志弱,专注力差。

恐伤肾,肾藏精不足,则五脏发育成熟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必然匮乏。从而造成五脏发育迟缓。五脏发育迟缓,则情感中枢发育迟缓,孩子情感不丰富,兴趣点较少。加之恐惧,自然不爱或不能、不敢交流。交往交流不足,语言中枢得不到锻炼,语言发育随之迟缓。

肝虚

肝藏*,肝为木,木曰曲直,肝主疏泄。肝气不足,气机不能自然生发条达,倘若曲而不出,胆小且犹豫;直而不曲,刻板且固执。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全因肝气不足所造成。肾亏是造成肝气不足的主要原因,当然还与婴幼儿时期不当使用药物而伤肝有关,比如消炎药,清热解*药。肝伤,则孩子情绪急躁,执拗,易疲劳,面青白,无光泽。

脾虚

脾主运化,灌乎四旁,为后天之本,脾虚则运化无力,五脏失养。肾乃先天之本,肾虚则气化乏源。所以脾肾两虚是五脏虚怯的根本。脾为中土,具中和之气,有斡旋之力。脾气足,则阴阳平和。反之,其做事不中和,易极端,不温和。比如平日吃东西,或狼吐虎咽,或挑三拣四,或纳差。

人的生活状态、心理活动都是五脏整体气化活动的结果和体现。每一脏功能的失调都可以牵动全身。自闭症儿童,不止一脏功能失常,故而临床症状复杂,偏重不一。

自闭症的交流、交往、行为三大障碍,总结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不”:不敢、不能、不会。比如交流交往障碍,有些孩子是不敢与人接触,不敢说;有些孩子由于元气不足,智力以及说话的能力根本就没得到发育;有些孩子行为的固执刻板是不懂得曲直,不会转弯。从中医气一元论的角度来看即一气流行的障碍。

所以,自闭症的病机:五脏虚怯是本;惊痰(热)搏结为标。

自闭症的治疗

总原则是,恢复心肾相交,促进五脏成熟,建立通畅的气化道路。

1.定惊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不安则一切治疗无从谈起。所以安神定惊是自闭症儿童治疗的首要任务。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可见,惊与阳虚、寒气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临床上定惊主要从扶阳、安神、驱寒三方面入手。我们习用的方子有出自《伤寒论》的桂枝去芍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还有出自《福幼编》的逐寒定惊汤。其中桂甘龙牡汤适用于阳虚不重,主要以惊吓神浮为主者。逐寒定惊汤主要适用于脾虚中寒严重者。

2.化痰

惊痰相搏是最为常见的病机。自闭症的痰,为惊痰与食痰,其中,食痰易除;惊痰难去。惊痰者,惊者平之,以常山为代表,来化痰。配以远志、款冬花、桔梗、胆南星等等;食痰,以半夏为代表,配以陈皮、橘红、竹茹、白薇、制天南星等等。要之,化痰的关键药在于调气。如惊吓神浮者,安神既是化痰,龙骨、牡蛎、赭石、磁石为之。阳虚者,温之既是化痰;肾气虚者,补肾气,即可除痰饮。

3.补虚

《经曰》“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俱虚时,治疗一般先复阳,阳复后再填精,无阳气则不宜补阴。补虚始终不能忘记气化原理。补虚的最终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阴阳气化。

脾肾乃先后天之本,脾肾两补是治疗五脏虚弱之大法。

以上三法在具体治疗的过程中,不宜分开。如惊与虚,惊不平则虚难补,虚不复则神不藏。倘若痰食阻中,则中焦升降受阻,定惊与补虚俱难。所以,定惊、化痰与补虚在治疗时,有先后侧重,然常并行而施。

自闭症的护理

与药物治疗相比,自闭症患儿的家庭护理其实更加重要。

我们的临床调查显示: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是儿童受惊的重要原因。

光脚下地,或者长时间趴在地板上玩耍导致脚底及腹部持续受凉难以缓解。

冬季室内温度过高(长期超过27℃),尤其是再坚持给孩子穿戴厚重衣物以至出汗,导致腠理疏松,阳气外泄,不禁风寒。

为了增加所谓营养,盲目过度添加肉食、水果、以及各种奶制品等,导致痰、湿、寒难除,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因此,在给予自闭症儿童药物治疗的同时,我们十分强调家庭日常护理的细节。

总之,自闭症的治疗,关键在于五脏的成熟,故而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用心呵护孩子们的心理,细心照顾孩子们的身体。这个过程是不能仅仅去依赖药物或者身体训练来治疗的。

守数据治与经相明

分享我们自己的中医感悟!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