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最新治疗研究进展2 [复制链接]

1#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是一组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受损的社交功能、重复刻板行为、狭窄兴趣。在世界范围内,孤独症的发病率逐渐攀升,美国疾病预防中心今年发布的美国8岁儿童的孤独症患病率为1/54,孤独症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目前,孤独症的病因仍然不清楚,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可能导致疾病发生。最近很多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在孤独症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胃肠道共患病在孤独症儿童中非常普遍。同时孤独症儿童非常挑食且体内缺乏某些消化酶,这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营养物质和菌群代谢物的水平,对共生菌的定植产生影响,导致了菌群失调。另外,很多研究发现了孤独症儿童肠道菌群失调,比如双歧杆菌丰度降低,梭菌属丰度上升,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与肠道黏膜炎症以及肠道通透性增加相关。

MolPsych:时钟基因的突变或会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

年03月31日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MolecularPsychiatry上题为“Autistic-likebehaviorandcerebellardysfunctioninBmal1mutantmiceamelioratedbymTORC1inhibi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昼夜节律钟基因的阻断或许参与到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过程中。

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Bmal1的干扰/中段在小脑功能障碍和自闭症样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一种此前未被发现的作用,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证据来支持时钟基因表达的异常在ASD病理学发生过程中的一种推测的作用。

原文:DOI:10./s---6

NatureCommunications:揭示肠道微生物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中的新机制

年03月9日报道,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hangestogutaminoacidtransportersandmicrobiomeassociatedwithincreasedE/IratioinChd8+/-mousemodelofASD-likebehavior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在肠道微生物-肠-脑轴调控ASD的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该团队从解析ASD动物模型在神经系统和肠道的表型入手,通过开展菌群定植实验和药物干预实验,探究了肠道微生物对ASD中神经活动的调控机制。该研究首次阐明了氨基酸转运体在肠道微生物调节与ASD相关的神经活动中的作用,揭示了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双向沟通的新机制。

该研究首次阐释了肠道氨基酸转运体在肠道微生物调节与ASD相关的神经活动中的作用,揭示了肠道微生物调控神经系统的新机制,完善了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双向沟通的理论基础(图3)。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和肠道氨基酸转运体抑制剂能够纠正ASD相关的行为,尤其是社交障碍这一核心症状,提示肠道干预有可能作为ASD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此外,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肠道微生物和宿主在ASD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即宿主通过调控肠道防御素水平而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而肠道微生物通过调节肠道氨基酸转运体而调控宿主神经活动。

NeuroscienceBulletin: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影响孤独症早期大脑中神经元活性的异常同步

年02月23日报道,NeuroscienceBulletin在线发表了题为《星形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促进MeCP2倍增综合症模型小鼠大脑中的异常神经元同步活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徐华泰研究组完成。

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扩大了过度活跃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影响,使得在大范围的神经元上产生了同步的SIC从而增强了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同步性。此外,研究结果提示,星形胶质细胞群体和神经元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自闭证谱系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和科技部的支持。

《自然》双重磅:肠菌“脑控”实锤了!科学家首次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同时证实,清除特定微生物代谢产物有望治疗自闭症

年02月18日报道,一篇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文章表示,肠菌及其代谢物作为大脑发育和行为的关键调节器,竟会加重焦虑症状。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SarkisK.Mazmania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由小鼠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物4EPS被吸收到血液后,经全身循环进入大脑,通过影响大脑中的髓鞘形成来影响小鼠的复杂行为,导致小鼠的焦虑加重.

针对4EPS进行治疗的口服药物AB-已由该团队完成1b/2a期临床试验,初步证明药物AB-能够显着降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青少年患者的血液和尿液中的4EPS水平,并改善他们的易怒和焦虑情绪。文章于前几日同期发表在《自然·医学》上。

在这项1b/2a期临床试验中,共招募26名ASD青少年患者(平均年龄14岁),均表现有焦虑、易怒行为,且伴有胃肠道功能障碍。此次临床试验主要终点为安全性和耐受性,次要终点为血液、尿液中肠菌的代谢物水平。结果显示,AB-在所有剂量水平上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没有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轻度或中度不良反应属于胃肠道功能障碍,比如腹痛、恶心。另外,服用AB-药物治疗能够显着降低参与者的全身循环系统中,4EPS、pCG、pCS、3IS、HPHPA、HPAA等关键肠菌代谢物的水平。从焦虑、易怒的评分结果来看,参与者的易怒、焦虑行为经AB-药物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

ScienceSignaling:揭示催产素相关信号可能是治疗自闭症的关键

年02月04日报道,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王韵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子刊ScienceSignaling发表了题为:Phosphorylation-dependentpositivefeedbackontheoxytocinreceptorthroughthekinasePKD1contributestolong-termsocialmemo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社交记忆依赖于“爱情激素”催产素相关的信号通路,并进一步揭示了蛋白激酶D1(ProteinkinaseD1,PKD1)与催产素受体(Oxytocinreceptor,OXTR)的相互磷酸化特异性调控内侧杏仁核(Medialamygdala,MeA)介导的长时程社交记忆及其潜在机制。

本研究首次阐述了催产素受体的磷酸化修饰在分子、脑区以及社交行为中多层次的调控作用,为OXTR的社交相关调控功能提供了位点及脑区特异性证据,同时为理解社交缺陷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启示。

Nature:利用大脑类器官揭示不同的自闭症风险基因对大脑发育产生相同的影响

年02月03日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和布罗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三个不同的自闭症风险基因实际上影响着神经形成的相似方面以及发育中的人类大脑中相同类型的神经元。通过在称为“大脑类器官(brainorganoid)”的人类大脑微型三维模型中测试这些基因突变,他们发现在这三个风险基因中,每个都存在类似的整体缺陷,尽管每个风险基因都通过独特的潜在分子机制发挥作用。这些结果使人们对自闭症谱系障碍有了更好的了解,并向寻找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迈出了第一步。相关研究结果于年2月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utismgenesconvergeonasynchronousdevelopmentofsharedneuronclasses”。

原文:doi:10./s---6.

MolPsych:识别出与机体自闭症谱系障碍发生风险相关的特殊生物标志物

年01月17日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MolecularPsychiatry上题为“Maternalmid-gestationalandchildcordbloodimmunesignaturesarestronglyassociatedwithoffspringriskofASD”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妊娠期炎症的分子特征或与个体患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风险直接相关,相关研究结果或能提供关于异常大脑发育的见解,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开发一种在个体出生时进行自闭症谱系障碍筛查的检测手段。

原文:doi:10./s---4

ClinicalPsychologicalScience:儿少期孤独症和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视听时间整合能力研究方面获进展

2年08月21日报道,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陈楚侨研究组开展了两项研究,分别考察了儿童青少年期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和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听时间整合能力。

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ClinicalPsychologicalScience。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该研究发现了孤独症、精神分裂症患者言语视听整合能力的共同缺损,并揭示了其各自独特的时间加工能力特征,从感觉整合能力的角度加深了研究者对两类疾病关系的理解,为后续的感知觉干预训练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团队近期已研发出相应的视听训练范式,以探索其对改善儿童青少年临床群体认知功能和症状表现的作用。

研究提出免疫异常型孤独症的潜在治疗策略

2年04月22日报道,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实验室研究员周子凯与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季旻珺合作,在NatureNeuroscience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Rescueofmaternalimmuneactivation-inducedbehavioralabnormalitiesinadultmouseoffspringbypathogen-activatedmaternalTregcells。该研究建立了MIA的新型疾病动物模型,揭示了MIA影响子代免疫系统并造成孤独症相关表型的机制,并发现可以通过调节成年期子代小鼠的免疫系统改善其孤独症的表型。

该研究通过构建具有孤独症表型的新型MIA疾病动物模型并开展研究,提出依照高疗效细胞亚群的分子特征进行工程化改造的调节性T细胞药物,有望改善免疫异常型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为后续临床转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揭示视听时间整合窗在分裂型特质和孤独症特质人群中的脑机制

年12月24日报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陈楚侨研究组通过研究位大学生视听时间整合窗和分裂型特质、孤独症特质的相关关系,并采集静息态磁功能成像的数据,初步探讨与视听时间整合能力相关的脑功能连接模式。研究发现,觉察视听信息时间错位的能力,并不受不同水平的分裂型特质和孤独症特质的影响。与静息态功能连接的相关分析显示,左侧颞上皮层与左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越强,左侧小脑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越弱,言语的视听时间整合窗越小,即视听不同步觉察敏感度越高。然而,对于非言语视听刺激的时间整合能力,左侧颞上回和右侧颞下回的功能连接越强,非言语视听时间整合窗越大。该研究首次同时考察视听时间整合能力与两种亚临床特质(分裂型特质、孤独症特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初步揭示了视听时间窗的脑机制,发现负责感觉整合、时间加工的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可能是时间整合窗个体差异背后的脑机制。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究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AutismResearch上。

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参与孤独症发病新机制

年11月17日报道,近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生物信息学系王娟团队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康禹团队合作在ScienceAdvances杂志发表了文章“Aquasi-pairedcohortstrategyrevealstheimpaireddetoxifyingfunctionofmicrobesinthegutofautisticchildren”。他们应用宏基因组学技术,采用类配对分析方法,揭示了孤独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衡,解毒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患者机体毒素蓄积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孤独症儿童肠道菌群代谢功能的改变可能参与孤独症发病机制。这个发现可能为未来孤独症干预提供新的策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