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推荐语
/p>
读完这本书的爸妈,都能轻松使用蒙氏方法,改变自己和孩子,走向更优化的人生。
本书将为你解决:
①听说蒙氏教育很久了,不知道在家里如何使用?
②孩子做事不专注,注意力容易分散?
③想要温柔地对孩子,但老是控制不住发脾气?
④跟孩子说话他老不听,总是跟家长反着来?
正文
/p>
今天向大家分享《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这本书。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们在孩子长大过程中,都希望他能够独立、成才、成为他自己。我们作为父母的,成为成长的协助者和灵魂的服务者。
这本书其实是通过蒙台梭利的教育法,来跟大家阐述,我们作为父母该怎样做。
作者吴晓玲女士给了我们有一个特别大的冲击,给我们揭示了三个大家听起来可能有点震惊的真相:
第一个真相是,孩子只想成为他自己。
第二个就是过去父母都认为我们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最后我们通过学习这本书可能会清晰地、有点不愿意接受地了解到,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他自己,而不是我们。
第三个真相就是说,我们父母的身份应该是“伟大的教育服务灵魂,平凡的教育服务身躯”理论的力行者。
这本书主要涉及的是0到6岁的孩子。人成长过程中有好多个六年,但零到六岁是特别关键的。而这个关键的成长期,真的比我们大家都认为对职业特别有帮助的大学期间,还要重要。所以,我们从零到六岁讲起。
一孩子成长的协助者
我们第一个要展开的概念,就是父母的角色,是帮助孩子长大,还是协助孩子长大?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尽善尽美。但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一定伴随着后悔。在我们想做完美过程中,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让孩子成为我心中的他,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在整个养育孩子过程中,我们有很多遗憾,可以了解一个理论叫“球掉了,捡起来”。
在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过去的就过去了,比如说孕期出了点小小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碰上小小的挫折、孩子出生后可能自己觉得是自己没照顾好生病了……这事一定要过去,以此画句号。
有些事情可能是我们在喂养中出了点纰漏,后来专家给我们纠正了;发育中有些问题我没发现,后来专家帮我们纠正了。纠正了以后,就要重新开始。刚刚我们说的,“球掉了,捡起来就行”,就这么简单。千万不要永远生活或沉浸在以前的那些问题中。
因为,这样才能使孩子对我们有信任感,我们才能让他有安全感。那很多因素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不足,在安全感不足时,我们怎么要训练他,使他对我们有信任、使他变得安全?
其实第一个最简单的就是,让他玩好。大家都知道孩子天性就爱玩。
问大家一个小小问题,吃饭算不算玩呢?大家说吃饭为什么要算玩,吃饭明明就是吃饭。如果一个人心情特别愉悦,吃饭过程中还能给带来新的愉悦感的话,是不是跟玩的效果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怎么把玩好的这种思想,渗入到所有的生活中。如果今天玩完了,孩子特别累,睡觉睡得踏实,是不是也算玩的一部分?那要玩的话,该玩什么,是孩子决定,还是大人决定?还是大人要了解孩子,来帮他协调环境,让他玩好,而不是仅仅帮他去玩。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玩锻炼他的安全感、信任感。
就比如说藏猫猫,就是训练孩子的信任感、安全感的一个方法。拿个手绢挡上了脸、又拿下来了,孩子看爸爸没了、爸爸出来了,是不是慢慢他就觉得,我对你有信任,即使暂时不在也没关系,我安全,即使眨眼看不见爸爸也没事。
从简简单单的这种用手绢遮挡,或躲在一个物体后边又出来,这种藏猫猫的游戏,我们是不是可以过渡到一个短暂的分离?比如说爸爸去厨房倒杯水,让孩子在这儿不许哭,不许叫,等爸爸,爸爸马上就回来了。
后来爸爸回来了,孩子就觉得,我也不用哭,我也不用叫,爸爸真的回来了。那我们再逐渐延长分离时间。
这给我们的妈妈或者爸爸,再走向社会、再工作,创造了非常好的基础。否则的话,我们很多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就总处于这种角色:孩子没醒赶快离开家,回家以后第一件事赶快抱孩子,如果觉得身上脏,那就躲着孩子,洗完澡再去抱孩子。怕孩子发现妈妈没在,但让他总在惊讶中发现妈妈在。
其实这是这不对的。应该让孩子知道,虽然妈妈暂时离开,但妈妈保证在说好的时间回来,孩子会相信妈妈在那时候就回来。
那我们的家长是不是要注意到,我们跟孩子,哪怕是跟两个月的孩子许诺,也要负责任。不能跟孩子说我一会儿就回来,结果一天才回来。我们一定要有责任感,因为很多的时候影响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或者他自身安全感的,就是这种特别不规律的承诺。
我在门诊就发现过这种情况:家长跟孩子说了,今天你打针不哭,我一会出去给你买冰激凌。孩子一听当然很高兴了,因为估计冰激凌平常吃的很少,那我不哭能吃到很好。
结果打完针了,爸爸就说,噢,今天太晚了,等以后再给你买吧。孩子瞬间倒地下,打滚就哭。其实这个就是对我们信任感一个特别大的破坏。
我们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是一个能被我们摆布的东西,这是很大的错误。孩子的零到六岁对父母都没有信任,他自己都不安全,我们设想起来他长大了,会对社会、对亲朋好友信任吗?他觉得在这种生活的环境中,他安全吗?因为他亲生父母都曾经让他觉得不安全。
那这个时候,我们怎么让他增加自信,同时让他有安全感?要从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你说那么小教他什么?其实我们要把学习和玩儿等同,这是不是就能够理解了?他玩什么,要根据他的月龄、年龄,不断地往相对复杂、符合他生长发育规律的方向去。
再一个习惯。我们怎么做到让孩子逐渐遵循大人的习惯?面对一个习惯的东西,能使人相对变得更安全,如果面对不习惯的东西,就可能会比较紧张。
比如,我给你打电话说,我每天早晨叫你起床,但是我不知道我几点叫你,那你是不是就很紧张?如果每天我都6点叫你起床,你是不是心里就踏实很多?
还有处理情绪。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根本就不叫事情。但对他来说,可能是个天大的事情。
他可能会有情绪发作的时候,我们能做到理解他吗?我们家长有没有觉得丢脸的问题?“当着外人你就哭,多给我丢脸。”但是他为什么哭我们理解吗?我们理解他、了解他的情绪,才能引导他遇到事情的时候该怎么样去做。
如果我们仅仅是制止、压制,是不是对他的情绪宣泄就会有问题?看似这一次我给压制住了,他不哭了,他跟我回家了,但是他内心是怎么想的?
所以说到要了解0~6岁的孩子,我们才说我们蒙氏教育是什么,我们怎么做蒙氏的父母。
这蒙氏父母要有什么样的素质呢?要忙有章法,闲有情调。
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绝对要自己做;该让孩子做的事情,我们协助他去做。比如,孩子在地下爬,我们不推他爬,但是我们是不是给找一个地垫,在一空旷地方让他趴在那儿去爬?这叫协助。
我平常在接诊过程中,有些家长跟我说了,我的孩子现在五个月,满床爬。我觉得稍微有点不大符合情理,五个月自己能满床爬?后来我才发现是家长推着孩子满床爬。那不叫爬。如果你觉得,他的事情,你帮他做完算他做的话,他长远来说,他会不会自己努力地去做?
所以蒙氏父母,他能高明到什么地步?比如说刷牙,家长给孩子刷牙,还是说家长和孩子同时刷牙?孩子可以通过你刷牙的动作,学到该怎么刷牙。
父母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协助者。协助的意思,就是你能帮他提供适当的成长的环境。
二孩子灵魂的服务者
除了成长的协助者,还有灵魂的服务者。什么叫灵魂的服务者?让他觉得灵魂的服务者是父母的话,他心里该是特别踏实。如果说我们是主导,那我们就成了主要的力量,我们来帮他。其实应该我们是向导,来指引他。
就跟我们很多人读过研究生一样,你的导师为什么变成导师,而不像我们上学的是老师?就是他在指导你去做什么事情,而不是手把手教你做什么事情。
我们作为医学生的时候,我们在本科的时候,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做手术的时候刀怎么拿、怎么用力、怎么缝线、怎么打结、怎么最后消毒、怎么处理伤口……他一点一点告诉你。
而当读研究生的时候,这导师在向导你去做事情,使你在一个领域中,具有自己探索的精神。而我们的孩子,实际生下来就跟研究生一样,他在自我探索。
那我们怎么知道孩子愿意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向导?就有这么几点:
一是他的精神状态是否充实。二是以后干这事的时候他是不是特别有精神。三是他情绪是否平静。也就是说他不会特别急躁,他会深入到里面,融在中间了。再有他的兴趣爱好。是不是看这个东西的眼是亮的。
有家长跟我聊说,我的孩子以后学什么好?我说我在你家待的时间是零,你突然问我这个,我怎么回答?但是你可以观察,让他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他干有些事情,一看这东西特别高兴,这就是他有没有兴趣爱好的表现。
再一个他是不是有自主渴望学习的劲头。
那如果你能发现孩子有这些特质的话,那这件事情,或这类事情,他做起来一定特别有成绩。如果我们都做到了这些,那我再提到自助式生长,你是不是就觉得孩子确实能够自助式生长?
这样的话,我们作为的是协助者。所以有的时候说,那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其实教育其实从我们还没有怀孕时开始。我们在教育孩子之前,自己是不是先要接受教育?
第一点就刚才我说的,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他是个怎么样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长比较好了解,就是身高、体重、头围这些事情。
发育,要知道每个阶段发育到什么程度,他应该发育到的程度和他实际发育到什么程度,这个之间,需要不需要我们协助他做一些事情?
我们会发现,有四个月的宝宝不会翻身,趴的时候不抬头。原因是什么?就没让孩子趴过。因为家长认为,这么小月龄的孩子趴着会压迫心、压迫肺,对孩子会有极大的不良的影响,这就是对孩子的发育过程没有了解。
真正教育孩子,先从自己被教育开始。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知道怎么协助孩子。说到协助,和帮助看似就是一个字的区别,实际差远了。帮助,是你帮他完成。
协助,你想让他做好这个事情,你怎么协助他?你可能了解比他要多得多,才可能协助他完成这件事情。也就是说我们的导师让我们能够顺利地毕业、拿到学位,他要比我们的知识多得多,才可能协助我们,或向导我们完成学业,道理是一样的。
那孩子在前六年,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做什么?
一是你给孩子足够健康的自信。你首先先健康,孩子才能够有一个榜样的力量,学这个健康。
再有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精神食粮。精神食粮是什么?就是爱。爱就是什么?让他在0~6岁玩好。让他玩好,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他是不是真的喜欢玩这游戏?是不是见着游戏眼就发亮?是不是玩的过程他很平静,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同时他特别有成就感?这都是很重要的。
玩这个事情,不要总惯用一个“瞎玩”的概念。什么叫“瞎玩”?家长让他今天玩这个,他不玩,他玩那个去了,家长觉得这就是“瞎玩”。很多家长跟我谈到“瞎玩”,甚至有家长跟我谈到了专注力,不让孩子干这个,干这个不叫专注。
我问干什么是不专注?家长说,我让他认颜色,他不认,走了,自己在那儿玩玩具,玩半个小时。那你能说他专注力不好吗?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家长一定要重视。怎么做?第一个要观察,观察孩子。第二个要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你观察完了怎么办?你不能上去帮他去。
曾经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我的孩子可能有自闭症。我说你怎么给孩子诊断的自闭症呢?他说因为孩子画画的这种倾向,是我不能理解的。
结果我发现,孩子画了一个楼,是倒三角的。我就问孩子为什么画倒三角的呀?孩子说完以后,当时我真的就愣了。孩子说,出去不晒。因为现在我们的楼是方方正正的,出去以后会有很多地方晒,如果画倒三角的,他会在庇荫处呆着。
我们真的不如孩子。家长觉得孩子自闭症,是因为他纠正孩子,孩子就是不听,他觉得孩子跟他交流有问题。实际是我们没有观察好孩子,没有控制好自我的意识。而且随着孩子的长大,要不断地调节生活方式。我们一定要热爱学习,发现孩子的特长,使他能够热爱学习。
还有就是环境准备一定要准备得恰当。为什么要恰当?不是花钱越多,做得越多就越好。其实在零到一岁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地满足孩子,及时地回应他所有的需求。一到三岁,我们可能叫相对延迟满足,及时回应。
零到一岁是尽量满足,及时回应。我们要尽快地去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那这里面其实有需要和想要。
需要,就是说他生活中必须要做的。比如说他排便了以后,需要快速地更换一下尿裤。或者他渴了、饿了,就需要喝水或吃奶。
想要呢,有的想去拿一些东西,比如说妈妈的脖子上的项链,或者是拿其他东西。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判断一下,这个东西对孩子来说有没有风险。如果没风险,那你可以让他适当地摸摸,比如说妈妈脖子上项链,他可能拿的过程中,对精细动作的发育会有帮助。因为项链相对比较细,他要真的去抓住、去摸,他必须用手指的感觉,而不是手掌的感觉。
但是对我们在工作中可能用的刀、叉,他可能拿起来会受伤,那这个时候我们用很简单的分散的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不要说,不,这个东西不能拿。
这样的话,就可以把他需要的东西满足,想要东西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接受的化解。对孩子来说,其实是有一个特别大的心理的支持和帮助,使他对我们有信任。
一到三岁是延迟满足,尽快地回应。什么意思?回应他以后,不要上来就满足他。如果上来就满足他,就会出现,现在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就孩子开始说话的时间越来越晚,因为他不需要说话,家长就满足他了。
到了三到六岁,选择性满足、及时回应。都是及时回应,但方法不一样。为什么?让他知道,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孩子该去处于什么样的一个思考探索的阶段。
三蒙氏父母基本功
所以怎么做好蒙氏父母,要有一些基本功。
基本功之一,是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了解自然非常重要。让他判断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有家长说了,我不敢让他自己蹲地下,他吃土。当孩子吃点土以后,他就立马知道这土不好吃。
他从自然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能吃、不能吃。这东西不能摸,一摸了扎了手,疼,他可能以后就不摸这类的东西了。
但从小你就避免他去做这些事情,其实他哪天一旦做了,他才能学会这个东西真的不能做,而不是你告诉他不能做,他就记住了这个事情不能做。
基本功之二,就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因为不同的发育的项目,它的敏感期是不同的,那比如说,我们从他的兴趣、专注、耐心、自发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等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