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www.t52mall.com/“怎么可能!我孩子可是神童,怎么可能有精神病?”
年6月,一对博士父母带着两岁的女儿参加了一次心理诊断,令两人没有想到的是,医生在看完女儿后,竟建议两人赶紧带孩子去精神病院看病。
孩子的父母都是高智商人士,母亲是北京信息技术大学的老师,而父亲则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博士,孩子自出生起就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明。
所以当听到医生的建议时,两人并不相信,因为孩子这么聪明怎么可能有精神病呢。
那么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一个两岁的神童女儿到底有没有精神病呢?
神童女儿竟被建议去精神病院
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备受寄望的女婴出生了。
说她备受寄望是因为她是博士后的孩子,她的母亲杜佳楣和父亲夏月峰都是高知识分子。
女儿出生后,杜佳楣给她取名煊煊,意思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活泼开朗,聪明智慧,然而母亲的祝福只在两岁的女儿身上应验一半。
煊煊自出生以来就有着比同龄孩子更聪明的表现,她很早就会叫爸爸妈妈,2个多月大的时候就会翻身,10个月大的时候就学会了走路,不管学习什么都很快。
煊煊还很喜欢搭积木,只要看一眼图片上的建筑,她就能快速的把大人都难以搭起来的建筑给搭好。
不仅如此她的记忆力也很强,有一次母亲杜佳楣为了从小就抓起煊煊的文学能力,所以念了一首短诗给煊煊听。
怕煊煊听不懂记不住,所以杜佳楣一字一句的给煊煊读上了几遍,结果第三遍还没到,煊煊就自个把这首短诗给背了出来。
杜佳楣一开始还不相信,想着女儿肯定在哪听过,于是她便从《唐诗三百首》中随便找出一首古诗,念给她听。
没想到也就一遍过后,煊煊竟然就一句不落的把整首诗背了出来。
到煊煊两岁的时候她就能认识上万个字,《三字经》《千字文》也能倒背如流。
就算是高中生都叫苦的元素周期表,两岁多的煊煊也能一个元素不落的背下来。
这么厉害的记忆能力,即使是身为大学老师的杜佳楣也很惊讶,所以不管是家人还是邻居,都觉得煊煊就是一个天才神童。
后来煊煊就被父母送去了幼儿园,到了幼儿园老师们也对这个神童很是关心,但是老师们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
煊煊确实学什么都快,但是她不仅不爱动,还不喜欢和别人交流。
别的孩子都热火朝天的在外面玩耍,而煊煊不是在屋里搭积木就是看书,其他活动都不愿意参加。
别的孩子都喜欢找各自的小伙伴一起玩,而煊煊不仅不主动和别人交朋友,即使别人邀请她玩耍,她都没回应。
老师赶紧跟煊煊母亲杜佳楣联系,交代了这一现象,最后老师还特意叮嘱杜佳楣:“要不要带孩子去做个检查?”
说来也巧,当时社区正好有一个心理坐诊的机会,于是杜佳楣便带着女儿去看了心理医生。
来到义诊地点,医生先让煊煊搭积木,等到煊煊搭了一会后,医生发出了“停止搭积木”的指令。
但煊煊就像是没有听到一样,双眼木讷,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还是在一直重复搭着积木。
看到这一现象的医生眉头一皱,后来他又为煊煊做了一套检测。
最后医生告诉杜佳楣:“你的女儿有点不对劲,还是赶紧到‘六院’去看看吧。”
听到这个建议的杜佳楣不敢相信,因为医生说的“六院”是一家出了医院,难道煊煊患上了精神病?
杜佳楣觉得她的女儿就是因为和别的小孩兴趣不一样,有点内向,怎么都不能和精神病挂上勾,医生一定是检查错了。
然而来到六院后,杜佳楣拿到女儿检查结果的那一刻直接瘫坐在了地上。
“怎么会这样?”杜佳楣看着诊断结果那刺眼的病症,一遍遍的重复这个问句,她想不通,煊煊并没有和别人不一样,生下来的时候也好好的,怎么就患上这个病了呢?
但当杜佳楣看到旁边女儿冷漠的神情时,心中突然有了答案。
她开始锤头痛哭,抱着女儿哭泣,她边哭边说:“是我们做父母的对不起你啊!我的女儿......”
所以煊煊到底得的是什么病?煊煊的病又和她的父母有什么关系呢?
女儿问题的原因竟因为博士后的养育
其实在怀上煊煊这个女儿之前,杜佳楣和丈夫夏月峰还怀有一个孩子。
当时是年,两人正处在事业的发展关键期,杜佳楣在北京信息技术大学当老师,工作之余她又在备考博士,而丈夫夏月峰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的博士,正准备科研项目。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备考的太努力,杜佳楣时常感觉头疼眼花,还经常想吐,直到有一天医院。
医生告诉她她是因为怀孕了,才有这些症状,听到这个消息的杜佳楣很是开心,因为两人结婚后就疏于亲近,她的肚子迟迟没有动静,现在终于有了身孕能不高兴。
然而医生下一句就告诉她,这孩子已经胎死腹中,让她尽快做手术拿出来。
这句话对杜佳楣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她伤心欲绝的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她没想到是因为自己忙于事业没有让这个孩子降生下来。
丈夫夏月峰听后也很是愧疚,于是他就安慰妻子,这个孩子没了,他们还能再要。
此后两人便重视起备孕的事情,而杜佳楣也放弃了考博,甚至还向学校请了半年假用来备孕。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女儿煊煊终于诞生在了这个家里。
杜佳楣夫妇二人很是高兴,对女儿煊煊也是保护有加,但他们却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煊煊。
杜佳楣因为向学校请了很多假,为了赶上教学进度,便在孩子刚满月时就开始教书。
夏月峰当时的科研项目也正好在关键时期,他不敢懈怠,所以很少有时间陪孩子。
有时候两方的父母会来帮忙,但是老人们年纪都大了,照顾孩子也只能照顾一些日常生活,并没有跟煊煊做到相互交流。
一开始煊煊也会喊着父母,对父母有所回应,但是由于父母都太忙很少会回应孩子,煊煊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
母亲杜佳楣有时候教完课会陪孩子,却是身在心不在,看似是坐在煊煊身边陪伴着,但手里拿着的却是学生资料,她一直都在处理自己的事。
父亲夏月峰每天都在忙着科研项目,家都不回几次跟女儿自然没有太多交流。
但两人都没有觉得孩子有什么不同,跟其他孩子唯一不同的点可能就是比较聪明这一点。
直到来到“六院”,杜佳楣带着女儿检查一番才知道,原来女儿竟然得了“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发病于婴幼儿时期,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一般都会在交流上有明显的障碍,并且还有兴趣狭窄,重复刻板动作的表现。
因为他们无法和人们正常交流,这种感觉就像是他们并不是地球人,而是来自遥远的星球,所以人们便称自闭症儿童为“星星的孩子”。
如果自闭症不能及时的治疗,可能会伴随孩子终身,不仅会让孩子无法适应社会,就连正常生活都是一个问题。
看到诊断单结果一栏写着“自闭症”这三个字时,杜佳楣首先是不可置信,但当她想到自孩子出生以来她们对孩子的疏忽,已经记不起来女儿煊煊的微笑,杜佳楣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她看着冷漠无言的女儿,心里下定决心,她一定要为孩子把病治好。
回到家后,杜佳楣就开始查阅关于自闭症的资料,然而她发现女儿的病情不容乐观。
因为自闭症治好的几率特别小,几乎没有人能够治愈过上正常的生活。
但是杜佳楣却不灰心,她辞去工作,一心投入到了对女儿的治疗之中,而丈夫夏月峰知道女儿患上自闭症后也抽出时间陪伴女儿。
那么杜佳楣对女儿的爱是否能唤起成为“星星的孩子”的女儿煊煊,让孩子正常微笑呢?
最后的结果,为爱努力的杜佳楣
辞去工作后的杜佳楣每天都陪在女儿身边,她带医院,希望能给女儿的病情带来改善。
但自闭症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在试了很多方法后,煊煊还是没有任何改变。
但杜佳楣并不死心,她开始发挥自己学霸加老师的双重属性,开始自己查资料,制定适合女儿的康复训练。
她会每天记录下来对女儿行动的观察,然后再通过干预训练来帮助女儿养成自理能力。
同时她还会注意培养煊煊的“动机”,很多时候孩子不理人是因为你说的话并没有引起她的兴趣,所以杜佳楣跟煊煊交流的时候就会加一些可以“点起兴趣”的动机。
比如杜佳楣想让煊煊过来,她就不会只说“煊煊你过来”,而是说“煊煊你过来,我给你吃糖”。
上述说的“糖”就是动机,它可以是一句表扬,一个拥抱,或者是一个礼物,即使是一朵小红花都可以,只要是孩子喜欢想要的,感兴趣的都可以称为动机。
自闭症儿童无法适应社会,但也最需要社会。
因为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生活,他更不易打开心扉,只有融入社会才有助于自闭症儿童交流能力的提高。
自闭症孩子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和坚持,如果孩子的动作完成之后,你没有及时给予反馈,而是等到很久之后再说这件事情,往往都不能达到效果。
除此之外,这种反馈即使是及时的,但没有持续给予也无法得到效果。
杜佳楣在治疗煊煊的时候也曾放弃过,因为自闭症治疗经常会退回原地。
在煊煊从幼儿园升小学的时候,因为进入了新环境,煊煊无法适应,当时她每天不说话也不睡觉,让杜佳楣很是担心,她都开始心灰意冷想要放弃了。
不过当她看到煊煊能睡觉了,她又咬牙坚持下去,因为虽然煊煊只睡了一两个小时,但这足以给她带来莫大的欣慰和动力。
杜佳楣说自己就像是走在冰面上,举步维艰,很可能就因为一步没迈对就掉进冰窟里,一切都白费。
不过好在杜佳楣坚持了下来,煊煊也开始慢慢学会交流,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后来杜佳楣还给煊煊生了一个妹妹,妹妹每天都缠着姐姐煊煊,这也让煊煊的病情有很大的改善。
在杜佳楣对煊煊十几年的治疗中,她也理解到了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酸,于是她把自己方法系统化,独创了MUST孤独症综合疗法,帮助其他家长。
年1月杜佳楣创办了北京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希望能帮助更多“星星的孩子”走向康复,后来她的事迹被传播出去,很多家长也加入了她的队伍中。
杜佳楣的故事也感动了很多社会上的人,她还在年被评为海淀区“北京榜样”7月月度人物。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年煊煊考上了重点大学,这让杜佳楣喜极而泣,她觉得这十几年的努力和心酸都是值得的!
教育反思
最后想说这个故事虽然是关于自闭症儿童的,但它依然能给广大的家长带来很多反思和借鉴。
其实像煊煊这样有交流障碍的孩子有很多,他们也有很多就来自高知识家庭,但因为缺乏父母的交流和陪伴,无法和正常人交流,无法过正常的人生。
中国首部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中的泽清就是一个例子。
14岁的泽清,他智慧出众,妈妈是医护工作者,爸爸是事业单位职工,而泽清的外公外婆都是湖北大学退休的教授。
但就是这样的高知识家庭中的孩子身上却有着很多问题,他初中就辍学,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并且还喜欢动手打人,辱骂父母。
令人没有想到的,相比于其他孩子需要用武力制服才来此次训练营,泽清是自愿的。
而他的理由只有三个字——“存在感”!
泽清的父母的确是高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却一直忽视了对泽清的交流和陪伴。
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对孩子怎么样,都能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做过一个实验叫做“静止脸实验”,它另一个名字是面无表情试验。
实验的开始一个母亲对孩子亲密的互动,孩子特别的开心。
突然母亲面无表情,不管孩子怎么吸引母亲,怎么呼唤母亲,母亲都没有回应。
婴儿的表情就从开心变成了担心,然后就变成了无助,最后婴儿大哭起来,即使最后母亲恢复了一开始对他的回应,也无法止住孩子的哭声。
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研究人员发现,孩子不仅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也开始增加,可以说如果继续持续下去,孩子大脑关键部位细胞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父母对孩子不回应,真的会毁了一个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里的人,特别是父母要对孩子有所回应,因为这将关系到孩子是否会有安全感,是否能良好发育,是否能建立亲子依恋,以后是否能适应社会。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没有价值。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换成成人一直得不到回应,感觉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