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来自外国语学院言语-语言加工研究中心的一支专注于语音研究的团队。在导师王婷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课题组针对自闭症儿童在言语语音方面的异常表现,响应国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研的号召,结合语音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对自闭症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的言语产出和感知机制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作为一支年轻的团队,课题组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纵向和横向课题5项,在TheJournaloftheAcousticalSocietyofAmerica(SCI)、FrontiersinPsychology(SSCI)、LanguageandLinguistics(SSCI)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20余篇。
勇担责任,做有“生命”的研究
我国有超过万自闭症个体,其中少年儿童超过万,且以每年16万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报告Ⅲ,)。随着自闭症患病率的逐年递增,何如科学干预并帮助其融入社会,成为我国需要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谱系障碍,其核心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和情绪障碍。言语交流是社交的主要手段,也是传递情绪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课题组正是从自闭症儿童在言语交流方面的异常表现出发,探索隐藏在其“语音”背后的独特认知机制,以期服务于自闭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训练。一路走来,课题组不断探索语音学与其他学科的前沿交叉研究,同时坚持开展面向自闭症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的社会服务和科普活动,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不忘初心,做有“温度”的学问
我们的导师王老师是一位温和谦逊的优秀青年学者。如果科研没有“温度”,那么学术也就失去了灵*。在导师这里,有“温度”的不仅仅是做的学问,还是她治学育人的态度。
开展特殊人群的语音研究对学生的综合知识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尝试跨学科、多技术进行研究,比如需要学习一些医学、心理学、声学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也需要掌握一些前沿的实验技术手段。从入学起,王老师就给我们提供定期的辅导,手把手教我们实验技术,帮助大家掌握了使用Praat软件进行声学分析,编写R语言进行数理统计,编制E-prime程序进行实验,以及使用眼动仪进行研究。王老师也总鼓励我们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