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的自闭症孩子并不自闭,你知道 [复制链接]

1#
柳妈妈:医院,说孩子是孤独症,感觉天都塌了,永无出头之日,那个时候,机构就像救命稻草一样,真的等孩子去了,我才发现,机构的训练违反孩子的天性,虽然机构说我的孩子什么都不行,认知是空白,模仿没有意识,但是我还是坚信我孩子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普爸: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孩子,这是个问题。用模仿、指令、认卡片、与人对话,这样的形式来衡量孩子,孩子不会。而且,说孩子不会是有问题的,其实是他暂时没有表现出来你想要的行为,你就绝对化地说他不会。而且,没必要会呀,为什么非要会你所说的形式呢?不会不行吗?汉普不会与人对话,说不了一句完整句子,也不模仿别人,就是做自己,逛大街混社会,在哪转车转什么车,内心清楚得很。例如,狗行千里吃屎,一个人指着另一个人说,你看狗都会吃屎,而你不会,因此我要训练你模仿狗吃屎,使用强化物手段逼迫你模仿狗吃屎,直到你能主动吃屎才算完。孩子为什么要抗拒形式训练呢?因为他的感觉和吃屎一样,内心实在不好受。如果吃屎让他内心感到很舒服,那他主动就吃屎了,不需要你使用强化物。用有没有想法这个标准来衡量孩子,孩子有。这是两个标准,而且它们之间是矛盾的。用模仿指令卡片来衡量孩子,他没有表现出来你想要的行为,你就说他不会,然后开始教他学你的形式,这个训练过程会破坏孩子的想法,最终孩子变成一个没有想法的空心人。你是想让你的孩子会这些形式呢?还是想让他保持一个有想法的头脑呢?而且,当孩子有想法的状态很好地维持下来后,过几年你会发现,模仿指令卡片那些形式,你孩子会,你也会觉得没必要学那些。水涨船自高。内心如水,形式如船。内心涨起来了,外在的形式也自动高了。用心和做的概念来分析。模仿指令卡片这些标准是做的标准,孩子会做与不会做,是做的问题。内心有想法,是心。训练做会破坏心,这就是做与心的矛盾。心的标准和做的标准是两个标准,我选择心这个标准。只要孩子顺心,最终做都不是问题。如果孩子不顺心,最终做都是问题。为什么一些人老说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因为孩子的问题行为确实太多了。为什么太多了呢?因为你的形式训练让他难受,他为了回避难受,所以反抗你。反抗你的那些行为被你定义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根源在于你的形式训练让他难受。柳妈妈:今天他把枕头扔到地上,在地上枕着枕头,我从内心里觉得他好自由。更多的时候觉得对不起孩子。普爸:枕头和脑袋配对,孩子本能就知道的。但是机构会进行配对训练,训练孩子把枕头和脑袋的卡片放一起,这样的形式训练把孩子弄懵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因此,越训练,脑子越乱,本来他是知道脑袋枕枕头的,训练变成了画蛇添足。孩子会反抗让他脑子乱的训练的,这是天然本能性,人都有捋顺自己思维的本能的,人都是天然要逃避难受的,这就是老天对人的ABA。ABA需要老天来做,机构模式忽略了老天,只看重人为的。有的家长说,孩子大了的那个自闭症状态是人为造出来的,我觉得是这么回事。柳妈妈:我们学习这个思路应该还有很长路要走,现在我每天都给家人说给孩子自由,别控制他,别看不惯他的行为,我们要去适应和保护孩子,不是纠正孩子来适应我们的标准,孩子确实说教没有用的。早上孩子吃饭,他要吃鸡蛋,我就给他吃,吃一大口蛋*口干,他起身去后面桌子上指水,我觉得就很好,他动脑子了。普爸:可以看到,孩子有需要就有交流,虽然他不会说“我要喝水”,但是他会指水。有的人是当孩子指水时,不给他拿,让他仿说“我要喝水”,然后再给他,还洋洋得意这是DTT回合,人总是画蛇添足。不会说话不等于不会交流,交流的形式很多,说话只是其中之一,手指东西也是一种方式,交流方式是由孩子无中生有而来的。我们不能限制孩子的交流形式,如果我们限定他的交流形式,那么他的交流形式也就刻板了,不是自然状态了。为什么大自闭症孩子的一个行为一个说话都会让人感觉到不正常?因为形式训练的后果就是这样的。只有发于心的行为和语言才让人感觉到自然正常。心与做的一致性是需要维护的。形式训练训练的是心与做的不一致。心做一致才是出路。心做不一是毁灭之路。汉普出行一天,说不了几句,但是没关系,他有需要就会交流,他的交流方式很多的,都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我是不敢进行形式训练的,因为形式训练就是把我想到的形式安到他身上,一安就错。为什么?例如,汉普看到手机上菜鸟裹裹里面他的快递到了,他对我说:“快递!”这就是他让我去拿快递的交流形式。如果我训练他的话,我会让他说:“爸爸帮我拿快递。”本来他自己说出来的是“快递”这个形式,而我教他的是“爸爸帮我拿快递”这个形式,用错误的形式代替了原本的形式,这就是一安就错。例如,我让弟弟去拿快递。弟弟出门时候,我问汉普弟弟去干什么?他说“衣服!”又马上说:“裤头!”如果是我教他,我会让他仿说“弟弟帮我拿快递!”又是用错误的形式代替了原本的形式,一安就错。因此,孩子原本的那个形式是我猜不到的。不能把自己想当然认为的形式当作孩子原本的那个形式。“早上孩子吃饭,他要吃鸡蛋,我就给他吃,吃一大口蛋*口干,他起身去后面桌子上指水。”从这一段看,孩子哪里自闭呢?完完全全正常。但是,有的人说,孩子不会说我要喝水,不会与人交流,所以他自闭。他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在与人交流啊!指水,就是与人交流啊。只有说话才叫交流?那哑巴都是自闭了。自闭是大人认知不到位的认知病,是大人的人造病。先是大人的认知病,然后干预孩子,造出孩子的精神病,这个精神病就是人造病。干预中长大的大龄自闭症孩子,那个状态不叫做自闭症了,而是精神病了。不能把精神病和自闭症混为一谈从而掩盖干预的过失。有的家长也说,你说的是放屁,我孩子就是干预中长大的,现在能独立出去打零工。我说,这孩子厉害,你使劲给他减分,他还剩下很多分,证明他原本就是高分。不要把这样的孩子再算到自闭症里吧。什么也会说,学习还不错,他只是不同性比较大,他哪里有闭呢?他哪里有堵呢?我所说的自闭症是除去自闭症群体中顶尖的那一部分,他们不能算作自闭症,因为你使劲毁他也毁不掉,他就是正常人,他的根基足够稳,你动摇不了。柳妈妈:孩子现在表达需求的方式比以前要平静,多样一些了,他不会说话,但是能够给我们发出一些信号让我们去理解,最近两天比较频繁的拉着我们的手去开门,去厨房,他困了想躺着抱着拍就拉着手转一圈要倒的动作。普爸:孩子不闭。心做一致就不闭。心做不一就闭上了。形式训练就是让孩子心做不一致,于是就闭上了。柳妈妈:汉普爸爸,孩子今天晚上穿着一条秋裤拉粑粑了,他很不舒服,但是没有哭,站在那朝我笑,走了一步就很尴尬,接着就一走一瘸的,然后就把手伸出来看着我,没有更多主动的行为,我就牵着他,他一点情绪没有走到了厕所,让他自己体验,给他换洗,他在盆里踩水踩的可高兴了。普爸:孩子不闭。柳妈妈:孩子拿着杯子喝水,喝一口吐一口,把衣服都吐湿了,然后把吸管杯的水倒着甩在地上,我们没有说他,怕他滑倒了就还是立刻把水擦干了,让他体验吐水的快乐,反正最多就一杯水,也体验一下衣服湿了的感觉,我把干衣服拿他面前,他没反应,我上前去换,他不愿意,我就没换,等他闲一点给他换了,他也愿意把手伸起来去换衣服。普爸:孩子不闭。你不阻止他,他就不闭。你阻止他,就是闭他。柳妈妈:爸爸要他喝奶,他拿着一个套圈,不喝奶,爸爸伸手去拿他的手,他做出了咬的动作,但不是真咬,爸爸把手撤回去,他把嘴巴撤回去,然后跑了。普爸:孩子咬人是问题行为,这个例子说明,问题行为是大人造出来的人造病。柳妈妈:他把爸爸的眼镜扯下来跑到房间的角落里玩,爸爸想用核桃换回眼镜,孩子一开始要接核桃,准备把眼镜递给爸爸的一瞬间,不要核桃,不给眼镜,跑了,我跟爸爸说,别抢孩子喜欢的东西,跟在一边注意别戳着就行。普爸:孩子不闭。柳妈妈:我觉得不应该用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去换他当前拿在手上的物品,因为这种满足是有条件的,是有企图的。普爸:是的。这是给孩子建立错误的链接。把本没关系的两个事情变成了因果关系,错误的因果关系越多,思维越乱。柳妈妈:孩子昨天还有个行为特别逗,他拉粑粑的同时饼干掉地上了,他想吃饼干,但是不想去捡,因为他知道不舒服,他就站在那指着地上的饼干看姥姥要姥姥给他捡来吃。普爸:孩子不闭。需要=会。他有需要,他就会交流的形式。交流是为了满足需要,不是满足需要的交流都是画蛇添足。柳妈妈:我们的孩子确实是不能说教,只能靠他体验,在生活中多体验。其实孩子是最最单纯天真,我这两天一直在想心做一致这个词,孩子有心做一致的强烈愿望,只是他们小力量弱不能决定自己能不能去做他们想的,要保护他们心里流出的每个愿望,才能让他们更加大胆走出来。大多数家长都觉得不能满足孩子,觉得孩子会上天,其实孩子有需求敢表达这都是精气神,需求没有对错,对错也不是我们可以随便评判的,让他体验,他会慢慢明白。普爸:家长就是维护孩子的心做一致,至于孩子以后上天还是入地,这不是家长能管得了的。如果家长能管了孩子以后成为好人还是坏人的话,那世界上也就没有罪犯和警察了。家长有自己的作用范围的,不要越界。孩子的整个人生不是我们能控制得了的。对孩子什么都想控制,这样的心态是病。自己有病自己吃药,不能自己有病去逼迫孩子行为矫正。柳妈妈:其实懂得了这个再想到小时候会泪流满面,小时候妈妈赚钱不容易,常常跟我们说她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懂事,所以我们一直心存愧疚,直到现在都不会大大方方花钱,工作后即便做得再好也不敢跟领导提要求。普爸:心做一致对于正常人也是根本的需要。柳妈妈:汉普爸爸,我们一直觉得孩子从外面回到家应该养成洗手的习惯,所以每次都逮着他去洗手,他要么就抓东西,要么就玩水,总之给人的感觉是孩子不会洗手不知道洗手啥意思。今天晚上,我们从外面回来,爸爸去停车,我先带孩子回家,我说宝宝洗手了,他没搭理我,去屋里自己玩,我又走到他面前,说宝宝洗手吧,他看着我,我就做洗手的动作,我去牵他,他没有想走的意思,我就没拉他去洗手。过了一会,爸爸回来了,他看到爸爸很开心,我提到孩子没洗手,爸爸就喊宝宝我们去洗手吧,小家伙自己跟着爸爸去卫生间,自己踩上凳子配合着洗了手,然后我给他擦手他也主动把手伸出来。普爸:能随顺的随顺,实在不行的可以做好表达,让孩子看到更深的原因。可以用湿纸巾给他擦,比拉着他去洗手的强迫度低一些。缓一缓再拉他去洗手比立即拉着他去洗手强迫度低一些。我们就是尽量降低强迫度。手打湿抹肥皂,在洁白的面盆瓷面一摸,黑手印就出来了,这是把洗手原因显示出来,让孩子看到原因,减低他心里的难受程度。柳妈妈:汉普爸爸,给姥姥洗脑初见成效了,我说妈妈你是不是觉得不管着孩子浑身都难受,她说是这个感觉。姥姥剥橘子吃,孩子要拿橘子皮玩,我说你看,一个橘子皮他就这么开心,干嘛抢呢,姥姥说下次她把橘子皮洗一下给孩子。普爸:随顺孩子就是战胜自己。很多人不愿意随顺孩子,因为太费脑子了,还得打破自己内心的结构化,好难受的。这些人为了让自己的结构化不被打破,于是给孩子安立一个结构化。欺负弱小者是他们的本性。柳妈妈:汉普爸爸,昨天孩子捏橘子,抓大米饭,玩水玩高兴了,不睡觉,来回蹦跶,我躺着他把我拉起来要开阳台推拉门去溜达,最近孩子睡觉都笑眯眯的醒来也笑眯眯的。昨天晚上他爬到床上躺着抬了一下脚看着我,也不哼唧,我知道他是要我脱袜子,我就马上给他利利索索全部脱掉,他特别高兴。普爸:孩子开心,内心不闭。什么是开心?心开了就是开心。心开了,就不闭。心开=不闭。柳妈妈:以前我可能读不懂他这个信号,再就是故意想教他,把袜子脱一半,想让他自己脱,他就特别烦躁,自己试一下就不高兴叫妈妈妈妈,我觉得他现在不想自己脱我就给他脱。普爸:不要故意折磨孩子。看他是自闭,就想着训练他说话和生活自理,这样的企图心对孩子是折磨。挖掘孩子的心做一致,越挖掘越多,你会越来越认为孩子不是自闭症。自闭症真正的康复过程其实就是发现他不自闭的一个过程,并不是认定他自闭、训练他的一个过程。发现不闭的地方和改造闭的地方,重点在于发现不闭的地方,越发现越多不闭。柳妈妈:汉普爸爸,晚上回到家后发现孩子三个无中生有:一是带他去游乐园玩,游乐园的入口是像地铁一样的闸机,他在外面基本上不下来走路全程抱,当然进去也是抱进去的,陪他玩了一会,自己跑到入口处,我把他又抱进去,过了一会,他又跑到入口处,扒闸机门,我意识到他不想在这玩了,就带他回家了;第二个是他光着脚踩着我的拖鞋从卧室走到了客厅,之前他穿着鞋子去套爸爸或者姥姥的拖鞋,逐渐他自己会两个脚穿拖鞋,逐渐他会光脚穿一个拖鞋,下一步他应该会光脚穿两只拖鞋了;第三个是他推开衣柜,拉爸爸的手放在抽屉拉手上意思是要打开,我们没有想到他知道这是一个抽屉。普爸:发现孩子与改变孩子,只要把发现孩子做好就行了。先把孩子的家底摸清楚,然后再改造,其实你摸清孩子家底的过程是无限的,因为他的家底是无限的。因此,闭是因为大人没有去发现就给他下了闭的定义,是大人欠缺的表现。柳妈妈:我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去超市,他看到苹果和冬枣就把口罩扯掉要去拿来吃,他的这个行为让我明白了他知道超市的冬枣苹果和在家里吃的东西是一样的。我们每天给他吃削了皮的苹果,甚至切成块,他走到厨房看到那个圆圆的红红的苹果就知道那个就是苹果要吃,不吃别的橘子梨,说明他心里明白,苹果削皮与否切成块与否都是苹果。孩子的苹果就算掉到地上,在他看来,也是他的苹果。爸爸捡起来咬了一口,他抱着苹果就往卧室跑,爸爸跟进去,孩子就抱着苹果跑,直到苹果掉地上,爸爸把苹果捡起来递给他,他才相信爸爸不会抢他的苹果。普爸:是的。不需要所谓的泛化。为什么机构训练老师会让家长带回家去泛化呢?就是因为安立的形式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柳妈妈:我的孩子对味道区分得也很清楚,他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哪怕他连看都没有看,闻一下,放嘴巴边他都知道。我想起来之前听一个人讲,你怎么判断孩子知道苹果呢,你把苹果削了皮,切成块,和梨混一块,放沙拉,孩子能找出苹果,说明他就真的理解了,我忽然觉得那好像在一个劲证明孩子是不是傻。普爸:是的。聪明的人看孩子聪明,愚蠢的人看孩子愚蠢。聪明的家长一直在证明孩子比自己聪明。愚蠢的家长一直在证明孩子是傻子。柳妈妈:昨天姥姥跟姥爷视频,姥姥说宝宝,姥爷想你了,宝宝看着视频里的姥爷笑了。孩子穿着鞋子踩到床上,姥姥说宝宝不能穿鞋子上床,过了一会孩子拉着姥姥手进屋里,他就趴在床边,姥姥给他把鞋子脱了,他很开心在床上蹦。晚上我回来很晚了,他还没有睡,我躺着他拉我起来,把我手放阳台推拉门上,阳台很冷,我把门打开把他放出去,然后拿了一件羽绒服给他穿上,他特别开心,开心得又蹦又跳,开心得把我脸抓掉了一块皮。普爸:你一直在证明孩子聪明,因此你是聪明家长。孩子是知道冷了穿羽绒服的。但是机构训练会认为孩子不知道,于是变着花地往他身上安立说和做的形式。安立的形式弄乱了孩子脑子,逼出了情绪问题,霍霍了孩子的人生。柳妈妈:其实孩子四个月前从老家回来,就穿着鞋子在床上跳,我那个时候我是真受不了,我天天说他,说他说得站在床边不敢上去。普爸:家长的形式纠正让孩子的心做一致弱了下去。能克服自己,改变自己的家长都是好家长。柳妈妈:这个小琴玩具放在电视柜上,不刻意教他怎么玩,他想起来就去按一下,按着按着就知道怎么开怎么关了。普爸:孩子的自主学习才是真的学习。家长需要提供环境即可,让孩子自己摸索。柳妈妈:孩子晚上一口气把三个沙发靠垫全扒下来了,然后像走独木桥一样来回走,沙发靠垫高低不齐,走起来还会晃,孩子知道我们在旁边保护着他,越走越坚定,还在上面蹦起来了。普爸:信任就是最好的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正是为了信任吗。如果孩子不相信你,你说再多的话也不是交流。交流的功能是相信,没了相信的交流就不是交流了。相信就是交流,因此在于相信,而不是在于交流的形式。汉普现在出去玩一天,我相信他,这就是最好的交流,无需说什么。交流是行为,行为是有功能的,交流的功能是相信。我们要讲功能,而不是讲行为。柳妈妈:小朋友拿着一副眼镜跑到厨房柜子里翻出了两个苹果(苹果用一个大碗装着),他要把两个苹果和眼镜全部带走,他发现自己只有两只手,如果都拿苹果就不能拿眼镜,如果要拿眼镜只能拿一个苹果,试了几次,我站在旁边看着他想办法,没过一会孩子用一个手臂把一个苹果夹在胸前,一只手拿眼镜,令一只手拿另外一个苹果,他成功地把三样东西厨房都运到了客厅。虽然孩子没有想到把苹果眼镜都装到大碗里把碗抱出来,但是我觉得孩子太可爱了。我们尊重他想要拥有两个苹果随便吃的想法,他反而不会乱吃乱吐。普爸:孩子会加减法,也会统筹安排。一次都拿走,怎么才能拿走呢?这就是统筹安排。一次都拿走就是加法,也是分类。这几个东西一次拿走,这就是分类。不会丢掉一个证明他心中识数。越发现,会越深刻。发现孩子的过程,就是走进孩子深处的过程,就是走进逻辑深处的过程。柳妈妈:孩子希望得到大人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