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电影我和托马斯讲述家庭中如何和自闭症 [复制链接]

1#

每个自闭症家庭都会经历茫然,到绝望,再慢慢到接受现实,最终选择陪伴的心理历程。过程中他们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煎熬。而最终也只有“爱”才能解开各自的心锁。

有这样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将自闭症家庭中的“裂痕”和“修复”描绘地如此感人。同时剧中夫妻百般尝试和儿子沟通的做法值得每一个自闭症儿父母学习——《我和托马斯》

大多数的自闭症电影主人公,只属于艾斯伯格综合征(具有普通智力,且自闭障碍程度较轻)。而Kyle是典型自闭症患者,他无法聆听外界,不能自理生活,甚至难以自我控制..……

像现实中每一个自闭症家庭一样,因为自闭症孩子家庭生活乱了套,爸爸上班迟到成了家常便饭。

妈妈坚持要自己照顾儿子,医院值2次夜班。

在这样24小时地监顾下,自闭症儿子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制造麻烦”。

父母身心疲惫,无暇顾及其他,生活被搞成了一团乱麻,关于孩子的话题常常成为他们争吵的导火索,家庭关系也徘徊在破裂的边缘。

尽管Kyle一直接受治疗,但似乎没有好转的迹象。

对于是否中断现阶段的融合教育(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跟同龄学生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还是送儿子去封闭的特殊学校,夫妻俩各执一词。

妈妈以为爸爸是想摆脱儿子。然而爸爸更多的是希望妈妈能够轻松一些。

妈妈希望儿子不要脱离群体,这样再大一点就可以融入普通高中孩子的圈子。

激烈的争吵后妻子答应先去全封闭的Bruce之家考察一番。

他们约谈了Bruce之家的园长——一位著名孤独症专家。

园长的建议是暂时再在容和学校观察一段时间。

最终夫妻俩听了专家的建议,互相妥协。

同时,夫妻俩跟园长又学会了一种和自闭儿沟通的新方法——“利用癖好”。

在解释什么叫“关门”的问题上,不辞辛苦,半夜驱车60公里来到博物馆,只为了让儿子“眼见为实”。但这次Kyle似乎懂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沟通尝试。

即便如此,夫妻俩对于儿子是否有感情、能否真正听懂他们在说什么还是意见相左的。

争吵归争吵,夫妻俩仍然没有放弃尝试各种方法让Kyle走出自己的世界。在旁人的建议下,家里抱养了一只金巴犬。

意外的是Kyle对于小狗毫无抗拒,并脱口而出给它取名为托马斯。

奇迹就此发生,托马斯的出现,Kyle似乎打开了自己世界的大门,Kyle开始主动和托马斯“交流”。

此后这扇大门向老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更多的人敞开了。

有了托马斯的陪伴Kyle总是在笑,并且开始和旁人对话了。这不,还向陌生的路人主动介绍起了托马斯。

功夫不负有心人!夫妻俩终于摸索出了和儿子有效的沟通方法——假装托马斯和Kyle对话,利用这个方法夫妻俩引导托马斯学会了穿睡衣,学会了控制情绪,并且屡试不爽。

甚至,在一次家庭聚会上Kyle还调侃了头上被喷了彩带的phil叔叔。

随着儿子的好转,夫妻俩也露出了笑容,往日的嬉戏打闹又上演了。

但此时奶奶去世的噩耗打破了得来不易的宁静。

爸爸试图向儿子解释奶奶的“死亡”。

同样是在教堂,在奶奶的葬礼上Kyle出人意料地没有大喊大叫。是Kyle听懂了爸爸的解释,还是托马斯的功劳呢?

不久后,托马斯也得了一次重病。Kyle精心照顾托马斯。并且道出了可能是所有自闭症儿童心里的话——我想要和你在一起。

终于,在全家的精心照顾下,得了重病的托马斯奇迹般地痊愈了。

一家人选择出游来庆祝一下。

Kyle在夫妻俩毫无预期的情况下,突然说出了他们想都不敢想的话——Kyle爱他的妈妈。

一家人喜极而泣相拥在一起。

这里Kyle用的是第三人称,你们说他真的在向爸爸妈妈表达他的爱意吗?他懂得了什么是爱吗?

学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对于什么样的学校适合自闭症儿童,知名自闭症患者兼专家TempleGranding建议:在学前班和小学时期,孩子能够在普通学校环境中接触同龄孩子,这为孩子学到合适的社交行为是很有利的。但效果还要取决于学校对于特殊儿童的态度和教学理念。特别是直接负责你孩子的那位老师有多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以及与孤独症儿童相处的经验是否丰富。

电影中出现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在中国更是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就要求自闭症儿童家长在缺少专业机构服务的情况下,自身也能够掌握一些家庭干预理念和技巧。

电影中的夫妻领悟的两个治疗理念是需要中国家长深刻了解的。第一,并不是只有语言一种沟通方式,对于大多数具有语言沟通障碍的儿童应该不断探索除原因之外的沟通方式,尽量利用他们的长处和兴趣进行互动。第二,为儿童营造有规律有序的环境;对于自闭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不应该一味地采取克制的态度,在不产生消极后果的情况下适当放任对自闭症儿童更好。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