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闭症画家毕昌煜登上央视匠心节目,我 [复制链接]

1#

恩启社区APP

特教老师最多的平台

下载

7月4日,绍兴自闭症画家毕昌煜登上央视的《老故事》栏目,视频收录在腾讯视频的《匠心》频道里,播放量5.3万。

其他在这个频道里的视频,播放量只有它的10%甚至不到1%,《织与画》是该系列最成功的视频。

「一」

“自闭症”和“画家”是故事主角——也就是毕昌煜身上的两个主要标签,在视频的开头,毕昌煜手里拿着手机放在耳边,听着乐曲,他只能发出简单的声音,因为没有表情,所以也无从判断他听到音乐时的心情。

在之后9分多钟的视频里,毕昌煜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整部视频,与其说是对毕昌煜的采访,还不如说是在采访毕昌煜身边的人,包括他的父母、老师等等,我想这其中多少有对毕昌煜情况的考量,作为自闭症患者,毕昌煜恐怕在表达上有点困难。所以只能用这种勾勒的方式,让毕昌煜的形象慢慢浮现出来。

在《匠心》的其他节目里,他们很在意对当事人的直接展现,不管形式是创作过程的拍摄,还是对他们理念的直接阐述,但在毕昌煜的采访里,这些内容都很少。

这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同样的每一集都是10分钟的视频里,只有毕昌煜的那期节目达到了最高的播放量。采用这种展现方式,可能是节目组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也可能是有意为之,但不管怎样,他们其实捕捉到了自闭症家庭的一个共性。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但在自闭症孩子的家庭,孩子会更加核心。

因为自闭症的孩子相比普通的孩子,需要家长和身边的人投入更多精力,所以他自己也许看上去很平静,但却扯动家庭和四周,形成了旋涡。

自闭症孩子给家庭的感觉,有时候是非常绝望的,毕昌煜的爸爸说:“他在三岁的时候,查出来是自闭症,医生说这个病会伴随终身,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和他妈妈感觉天塌下来了。”

在这种绝望之下,这些家庭往往要付出比普通家庭大得多的精力,才可以维持家庭堪堪平衡的状态,这就像是把铁球投进水里,普通的孩子就像小铁球,扔进去以后溅出小水花,很快就平静了,但是自闭症孩子就像大一点的铁球,扔进水里之后,需要家长和四周的人用更多力量才能维持平衡。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闭症孩子对他的家庭,当然会比普通孩子对家庭造成的影响要深刻,既然影响更加深刻,我们自然也就可以通过观察他的周围了解他的情况。央视通过《匠心》节目,很真实地展现了毕昌煜一家的状态,包括他的作品,他父母的付出,还有他的成就,以及他对世界的正向的影响——毕昌煜的父亲成立了“毕昌煜艺术专项基金”,用以扶持自闭症儿童绘画艺术方面的培训和展览活动。

《匠心》是一个很好的节目,它很精准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眼里的毕昌煜家庭的状态,但问题也在这里,因为太过专注于捕捉“画家”和“自闭症”之间的反差,所以无意中误导了普通群体对“自闭症”的认识。

「二」

根据美国CDC的研究统计数据,自闭症儿童的占比已经达到了1/59,这个接近2%的数字是在告诉我们,这部分人一直真实地存在着,而且概率不小,想想你的幼儿园同学和小学同学,在他们的人数基础上乘以2%,就是你本来应该遇到的自闭症同伴的数目。

但是很多人可能没遇到过,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一方面,我这话必须说得很谨慎,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确实会有一部分家长,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暴露在公众视线之前,另一方面,社会对这些孩子的接纳度也是有限的。

而实际上,2%其实是个非常大的数字了,我们可以和另外一些数据做比较,比如白血病,白血病肯定家喻户晓,但它的人口占比是多少?(编者按:可能有人会觉得“人口占比”和“出生孩童占比”不是一个概念,但其实是一个数据,因为大人成年前全都是孩童。)

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中,白血病总体发病率估计为10/10万人,也就是万分之一,而自闭症的占比是2%,但白血病的如雷贯耳程度是自闭症的百倍不止吧?

在我从业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普通的家庭根本没有听过自闭症,不管其原因是多么复杂,当我们把这些原因看成一个“普通家庭为什么不了解自闭症”的整体,我们很容易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自闭症家庭其实很多时候处在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之中。

自闭症家庭其实存在着一种“自隔绝性”,也就是普通家庭,可能一辈子接触不到“自闭症”的话题,而对“自闭症家庭”来说,回归到一个普通家庭的状态也会有点难,这两种家庭的状态互相转化的概率很小,加上“自闭症”对外不是一个像“白血病”这样会让人联想到自身的问题,自闭症是先天的,没有这种遭遇“自闭”的人,就永远不用在自身上担心自闭症的伤害。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自闭症”的知名度对于“自闭症家庭”所受到的伤害来说,根本不公平。

也正是因为这种隔离,外界听到“自闭症”的时候,才很难把自己从一个普通的家庭的视角,转换到一个“自闭症家庭”的视角,所以普通家庭有时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做的事情对“自闭症家庭”是怎样的伤害。

就拿毕昌煜的事情来说,《匠心》节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让天都塌了”的毕昌煜通过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自己的绘画天赋,经过努力成为了有影响力的画家,这是多么积极向上的故事啊。

可是在“自闭症家庭”眼里可能不是这样的。

「三」

6月中旬我送走了家里罹患癌症的老人,在过去的两年里,这场病一点一点掠夺了我们一家人的活力。我在这里写这件事,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经历了怎样的悲痛的过程,而是希望能打开一个视角,给读者一些让自己能代入到“自闭症家庭”的办法。

拿癌症或者任何一种“不可挽回”的疾病来说,一开始,这个家庭一定还是会有一些期望,去期待奇迹去发生,但是经历过一段时间后,这个事情又没有明显的好转,人们会慢慢接受现实——或许还在期待奇迹发生,但是那种绝望感,是一定会一点点侵蚀一个人的精神的。

然后随着每况愈下,这种绝望也会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并不是指感受不到这种绝望,而是很清楚地知道绝望是存在的,只是因为不去触碰,就不用时时刻刻地感觉到它。

自闭症的家庭就是这样,自闭症是不可治愈的,只可以通过康复,通过把握“*金干预期(2-6岁)”,去让情况往好的方向走,但自闭症的家庭,在孩子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病的折磨。

而且这种病有一个地方比癌症更残酷,就是它的周期是以“一辈子”为基础单位计算的,这就意味着,家长可能会永远无法从这种折磨中逃离,真正意义上的至死方休。

而且从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显示苗头。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知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长期的无法解决的,这时我们看到有人通过努力解决了问题,我们会怎么想,我们会有希望吗?比如毕昌煜,真正的“自闭症家庭”看到毕昌煜的家庭通过努力,让毕昌煜走向国际舞台,他们会充满希望吗?

他们实际上是不会有希望的,因为长久的压抑,他们身体里其实充满了平静的绝望感,也已经接受了这种现实,当他们看到毕昌煜的时候,他们的反应不会是“毕昌煜的家庭很努力”。

而会是“毕昌煜的家庭很幸运”,也就是这种“幸运”,会伤害到他们。

《匠心》很如实地描述了毕昌煜的家庭,但因为缺乏对自闭症的了解,所以没有平衡自己的态度,这就又间接地美化了自闭症,减少了读者对自闭症的直接感受。不论是毕昌煜的“毕昌煜专项艺术基金”,还是毕昌煜爸爸“有个天才儿子”的说法,其实都暗含了“自闭症没那么可怕”的潜台词。

不,也许他们没有暗含这样的潜台词,但看到这部视频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挨了一记重锤。

真正的自闭症孩子是这样的,他们或许能尽量清楚地唱完一首歌,但是唱完那首歌,他们和普通人的沟通还是机械而刻板,非常困难,这才是自闭症真正的“真相”,而且作为谱系障碍,比这样的孩子更严重的情况还要多得多。

《匠心》相当于只向我们展示了毕昌煜“令人钦羡”的部分,这也许是节目自身的需求,这部分就像这名自闭症歌手唱歌的部分,它是痛苦生活的结晶,当然是灿烂而美好的,但这不是一个自闭症患者的全部。当我们聚焦在毕昌煜的成就上时,我们就会忽略自闭症带给家庭的苦难与折磨,这就是“毕昌煜”这一集节目对普通人的误导。

我认为这一点对自闭症家庭来说,是不公平的。

恩启,让康复更有效!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恩启社区APP”-孤独症行业资讯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