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少了这一步,自闭症孩子的训练就只是个空
TUhjnbcbe - 2024/2/27 9:10:00

孩子在机构都表现不错,但是一回家仿佛瞬间“退化”!

桌面辛辛苦苦教会的一点儿东西,最后的结果就是换个人或者换个环境就“废”了!这是训了个"寂寞"吗?

其实自闭症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原因:泛化不够。

少了这一步,自闭症孩子的训练都是“纸上谈兵”!

1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泛化

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泛化的同义词。

泛化就是在新的情景下运用技能。

孩子应该将学到的所有技能,广泛且灵活地运用到自然生活中。

"

比如当孩子和治疗师一起坐在地板上时,他能够数积木。那么和父母一起烹饪时,能数烘焙的食材。

如果孩子和治疗师面对面的待在一间房间里时,他能回答治疗师的问题,那么孩子在公园玩耍时,同龄人找他玩,他也能有回应。

"

家长们一定不要觉得孩子的能力一旦习得了就是“上了保险”,我们还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泛化,使其形成稳固的链接。

治疗不能代表孩子生活的全部,所以泛化对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很关键。

2

泛化的层次

泛化的层次包括人物泛化、指令泛化、教具泛化、反应泛化,情境泛化。

●人物泛化(教育者泛化)

我们会发现自闭症儿童经常只听一个人的话,或者只听几个人的。很多话跟家人会说,一出去跟别人就不会说了。所以我们要做人物泛化。

互动层次:

熟悉的教导者(如爸爸妈妈和个训老师)不太熟悉的成人(如其他亲戚或机构的其他老师)熟悉的小朋友不太熟悉的小朋友陌生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

从大人到孩子,从熟悉到陌生,逐渐让孩子和形形色色不同的人都能舒畅交流互动。

●教材、教具泛化

很多家长在日常训练中会把卡片做为主要教材或教具,导致某些孩子只认识卡片,当相同内容出现在其他地方时,孩子并不认识。

所以,在孩子认识了某一事物后,要及时地用不同教材或教具进行泛化。

例如:用卡片教会了孩子认识苹果,那么图书上的苹果、玩具模型苹果、实物的苹果都要让孩子去接触学习和泛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认识苹果。

●教学内容泛化

当家长教会了孩子认识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点后,要及时地就这一事物或知识点在生活中进行泛化,只有这样孩子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这样才能扩展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我们要进行事物形象迁移。

例如:我们运用认知相关手段教会孩子认识了苹果后,那么我们要把红苹果、*苹果、绿苹果都要拿给孩子看,告诉他这些都是苹果;

其次我们对知识点进行扩展。

例如:我们教会孩子认识了苹果,那么要把与苹果相关的信息都要告诉孩子,“苹果是水果、苹果可以吃、红苹果甜、*苹果甜、绿苹果酸、苹果长在树上、可以用苹果榨果汁”等等

●训练场所泛化

任何干预都要回归生活,日常生活是最好的教学场所,随时随地,因材施教。

不要总是坐在桌子边一成不变的模式对孩子进行训练或学习,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创造教学时机。

如坐电梯:上5楼,按一下5;

晾衣服让孩子取相应数量的衣架;

让孩子在厨房锻炼精细、手眼协调.....

把干预渗透于生活:一旦孩子认识某一物、某一知识点后,就要及时在日常生活中泛化,以稳固孩子的认识。

注意:泛化有顺序

家长在家庭训练中要懂得分析孩子的特征,根据孩子的能力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案,逐渐向外一层层去延伸。在能力还没有巩固好之前,尽量一次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泛化。

3

关键!泛化需要一致性

《ABA改变孤独症》一书,在书中杜老师提到了一个十分经典的例子:

"

安安睡觉前总是喜欢哭闹,安安的父母对安安夜间哭闹的行为进行了消退,所以即使是他哭,父母也不会去抱他、安慰他。

但是外婆来了之后,没有泛化这个问题行为的消退,而是在安安哭闹的时候去哄孩子,那么安安这个问题行为的消退就很难进行下去了。

"

因此,一致性是我们进行泛化训练的关键点也是难点。

通俗来说就是,在给孩子进行泛化训练阶段,你当时是怎么对孩子的,泛化时候你就要怎样对孩子。

比如,你开始做桌面项目时候,下完指令你是采取躯体辅助的,那么你在泛化阶段也依旧需要躯体辅助,辅助的等级是由高到低渐消。

再比如,孩子在桌面时候做错了,你是做了错误矫正程序的,那么泛化时候孩子错了,你也需要进行错误矫正。

并且你要跟帮你泛化的人提前说清楚,不光是你需要做到前后一致,而且也要要求别人的所作所为秉承着一致性。

家庭是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重要阵地,家长们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要用专业方法,耐心地引导孩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就从“泛化”开始一点一点带领我们的孩子慢慢走近我们的世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少了这一步,自闭症孩子的训练就只是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