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自闭症孩子照样可以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TUhjnbcbe - 2024/7/6 21:49:00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以年为单位长期刻意去培养和训练的。因为这样的能力即使对NT孩子来说,也很难短期培养起来,更何况我们谱系孩子的思维本来就落后许多,培养起来就更难,需要更频繁的练习和更长的时间。

这两天有外地的家长来北京找我们,我发现这位妈妈和孩子的沟通模式与众不同。遇到问题,她总是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判断和想象,而不是替孩子做决定,把答案直接抛给孩子。因此,在这种模式的长期浸润下,这个孩子的思维比一般慢孩子明显更有深度。

那具体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这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利用今天的荐书时间,我结合这周的推荐书目和自己的感悟和大家详细聊聊。

今天推的这套书名为《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套书一共有两册,第一册是针对3-7岁的孩子,第二册是针对8-12岁的孩子。今天主要介绍第一册的内容。这套书的作者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默娜·B.舒尔博士。她为老师和家长们设计了一套名为”我能解决问题“的训练计划,这本书就是根据这套训练计划编写而成。

自闭症孩子遇到的最大的发展障碍就是社交问题,可能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孩子不爱和人玩,如果孩子愿意和人玩了,社交问题就会得到改善。

实际上,一个人的社会能力不是简单的能和同龄人一起玩。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很多冲突,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何站在别人的立场,感受和理解别人的情绪,这是在孩子有意愿和别人开始交往之后需要掌握的社会交往技能。

这本书就是教家长如何在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孩子学会解决社交冲突以及与人相处的技巧。

01“我能解决问题”

想想上一次你的孩子因为喜欢一个小朋友而重重地打了一下对方,你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孩子因为想玩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而直接抢过来了,你又是怎么和孩子说的?你在打电话,孩子却不停地打断你,你又是怎么回应孩子的?

是直接告诉孩子不许打人,不许抢,别说话,还是让孩子体会对方的感受,然后鼓励孩子思考应该如何做?这本书介绍的”我能解决问题“(ICanProblemSolve,简称ICPS)的方法就是后一种,这种方法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并经过了临床证实和实验检验过的方法。在孩子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时,我们习惯性的做法是先制止然后摆道理讲事实,或者让孩子跟着我们仿说一些道歉的话。这些方法可能管点儿用,也可能不管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遇到再复杂一点儿的问题时,多半就不管用了。因为,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孩子并没有思考,他可能都不能真正理解你为什么要他那样做。

ICPS方法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思考他自己及他人的感受、他的行为的后果,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其重点是教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02思考的三个维度

书中讲了思考的三个维度,我把它总结为3W思考模式,即他人是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后果是什么。

作者在幼儿园当老师时,遇到孩子不听话、哭闹、或者和同学起冲突时,她一般都会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是她发现这样做不管用,最后她发现原因是她替孩子们思考了。作者说,每个人都喜欢自己思考,我们作为成人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深刻地理解这样做的原因。

如果管教的惟一目的是要控制孩子的行为,或者通过告诉孩子如何做来教给孩子做事情,那么这种管教就只会让孩子感到无助,伤害孩子的自尊。但是,对于“我能解决问题”法来说,管教意味着帮助孩子思考合适的行为方式,意味着使孩子有一种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让孩子养成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

比如,你正在打电话,孩子打断你,这时你可以问问他,妈妈在打电话,你觉得我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和你说话吗?你打断我,你觉得我是什么感受,电话那头的阿姨会是什么感受。你应该怎么做?

通过这样的问题,提醒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带给别人怎样的感受。有的谱系孩子还没有能力说出对方的感受,这时作为家长可以自问自答:“你打断我,你觉得我是什么感受?我觉得很生气。”或者可以提供选择让孩子思考哪种情绪更符合当下妈妈的状态,“你打断我,你觉得我是什么感受?生气还是开心?”

在理解了他人的感受之后,就要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还是以打断妈妈打电话为例。打断妈妈打电话,妈妈会生气。这时孩子可能会说,“但是,我现在想和你一起玩,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这样回应孩子:“我现在不能和你玩,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不管孩子的答案是什么,只要孩子答了,我们就不要做评判,而是鼓励孩子想出更多的办法来解决当下的问题,然后从中选出一个双方都觉得满意的办法。

当孩子经过思考想出了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们要用引导孩子用考虑后果的方式来判断这个方法是否合适。

还是以打电话为例。孩子知道妈妈被打断不开心,但是孩子又急切地想和妈妈玩。怎么办呢?孩子想出了以下办法:

妈妈不打电话陪孩子玩;

妈妈一边打电话,一边玩;

孩子坐在妈妈旁边等着,直到妈妈打完电话;

孩子先去看会儿动画片,等妈妈打完电话再一起玩。

妈妈可以孩子讨论,如果妈妈不打电话了,会发生什么?

可能重要的事情没有说完,或者阿姨会觉得妈妈不尊重自己,生妈妈的气。

如果一边打电话一边玩,这个妈妈做不到。

如果孩子等在旁边,是个办法,但是孩子会觉得无聊。

如果孩子自己去看动画片,妈妈也不用急着挂电话,孩子也不觉得无聊,是个好办法。

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孩子养成不仅考虑他人也考虑后果的习惯,同时,他也会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因为考虑到别人或后果就啥也不干了。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又开始灵魂拷问,我的孩子做不到这样一来一回的答复我,怎么办?这个方法不适合我们,他不理解这么多复杂的、抽象的句子意思,这个办法行不通。

其实,答不上来照样可以用,家长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尽量一开始少几个轮回。或者每个环节可以先想出一两个解决办法,然后供孩子选择,同时把一些基础的句式(后面的表格里有详细的列举)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玩一玩,说一说,进行有效输入。让孩子的表达句型句式慢慢丰富、有逻辑起来。

03为孩子介绍解决问题的字词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些和孩子对话的一些字词,并以近似游戏的方式教给孩子使用。“因为当孩子学会把一些特殊的词与玩耍联系起来后,在解决与其他孩子的争端时,他们使用这些字词的可能性会更大。”

这些词包括:

是/不(没)

和/或者(还是)

一些/所有

之前/之后

现在/以后(稍后)

相同/不同

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时间

如果/那么

可能/或许

为什么/因为

公平/不公平

首先/然后

第一/第二/第三

……

(更多句式建议大家去翻书)

具体怎么在游戏中练习这些词呢?

比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是/不的游戏。

吃饭的时候,我吃的是米饭,不是馒头。洗澡的时候,我用的是香皂不是沐浴露。睡觉的时候,我穿的是睡衣不是羽绒服……

还可以在读绘本的时候练习使用这些词。比如,指出小羊和大灰狼,指出小羊或大灰狼,这些花有一些是红色的,还是所有的都是红色。字词游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也可以在读绘本或者看动画片时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人物的情绪变化及原因,并试着让孩子找到合适的办法解决故事中的冲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并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04认识和理解情绪

除了练习“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我们还需要让孩子认识和理解情绪。认识和理解情绪是掌握“我能解决问题”这个方法的先备条件。

平时,在生活中多描述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为每一种情绪都命名,尤其是那些比较高阶的情绪,更要结合现实的场景让孩子理解。

比如,孩子独立完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的乐高积木,这时,你除了称赞他很厉害有耐心之外,我们还要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哇,你自己独自搭好了这么复杂的积木,你一定很自豪,我也为你感到骄傲。”

又或者,孩子排了半天的队想买自己喜欢吃的蛋糕,但是等到轮到自己的时候,蛋糕卖完了,你不仅要安抚孩子,还要描述他的情绪,“蛋糕卖完了,没买到,你很难过,很沮丧。”

在和孩子一起读绘本或者看动画片时,也要经常和孩子描述故事里人物的情绪,他们是难过还是兴奋,紧张还是放松,沮丧还是得意……

只有先理解了这些情绪,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发展出亲社会行为。

下面的表格列举了一些比较常用的情绪词汇,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不断扩大这个词汇表。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05对话的原则

一、当孩子和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与孩子的对话要遵循三个原则:

1)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2)要记住,是孩子而不是大人要解决问题;

3)把重点放在思考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的结论上。

有时候,面对同样的问题,孩子和大人的焦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孩子的焦点在哪里,才能避免权力之争。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孩子很喜欢吃他家的巧克力,吃过一块以后他还想要。于是朋友就要求他家孩子再拿一块出来,但是不管怎么说怎么哄,他家孩子就是不愿意。后来,我们准备放弃的时候,他对着我家孩子说,我不要给你一块,我要给你三块。

同样是不同意分享食物的问题,我们成人认为的问题是孩子不愿意分享,而孩子的问题则是,他被剥夺了对自己食物的控制权,他要自己决定分享不分享,分享多少。

当孩子和孩子之间发生了问题,我们要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发生了什么,双方有怎样的感受,可以做出怎样的选择,双方都能满意,而不是以权威的姿态去评价孩子的想法。

“我能解决问题”的重点是让孩子思考,至于最后解决的办法是不是我们认为的“标准答案”不重要,因为这本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他们觉得可以就好了,不要用我们的标准去进行价值判断。

二、当我们和孩子出现问题,对话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帮助孩子理解你对问题的感受;

2)帮助孩子理解最终目标并不总是有商量余地。

第一个原则很好理解,如果他不知道你对问题的感受,很可能他会觉得你的情绪来得莫名其妙。

比如,他剪了一地的碎纸屑,在他看来,这很好玩,但是他可能不理解你会因为屋子乱了,脏了,需要费时费力打扫是一件辛苦的事而生气,所以你要让他明白,你为什么对一屋子纸屑会感到生气而不是好玩。

第二个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有些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是必须要做的事,孩子应该思考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如何做,为什么要做。

比如,坐车必须系安全带,这是不可以商量的必须要做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如果不系安全带,会发生什么,为什么必须要系安全带。

这本书中用大量的例子来解释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我能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并给出了很多对话范例,比如面对在睡觉、吃饭、逛商店、旅行等情境下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时,家长应该如何和孩子对话。

通过这些例子和示范的学习,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灵活地展开和孩子的对话,只要勤于练习,心中牢记对话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相信你也会成为对话高手。

想阅读更多关于自闭症家庭干预的文章,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闭症孩子照样可以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