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自闭症孤独症最新研究进展
TUhjnbcbe - 2024/7/13 20:41:00

《自然·医学》:父母有炎症性肠病,后代易患自闭症?

-09-08报道,近日,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ChristinaDardani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医学》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5]。她们通过四项互补的遗传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父母,特别是母亲,罹患IBD与孩子罹患ASD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研究者发现,父母患UC的遗传易感性与孩子患ASD存在因果关系(图4,OR=1.04,P=0.),但IBD和克罗恩病的遗传易感性对ASD影响较弱。研究者还发现,父母患ASD的遗传易感性与孩子患IBD、UC或克罗恩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结合了四项互补的遗传和流行病学研究,从不同角度阐明,父母IBD与孩子ASD存在关联,而且母亲效应更强。这种关联暗示我们,母体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胎儿在子宫内的大脑发育。后续如果深入研究背后的机制,研究者有望解析ASD背后的病因。

原文:doi:10./s---9

Science子刊:解析孤独症小鼠“喜新不厌旧”社交缺陷下的神经编码机制

-09-06报道,近日,医院吴海涛实验室、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陈良怡实验室,以及北京大学工学院张珏实验室合作,在ScienceAdvances期刊发表了题为:EncodingofsocialnoveltybysparseGABAergicneuralensemblesintheprelimbic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孤独症小鼠“喜新不厌旧”社交缺陷下的神经编码机制。

该研究工作发现在小鼠前额叶皮层内存在一群稀疏分布的中间神经元集群,分别负责编码社交行为中的“熟悉”和“陌生”社交对象信息,这些稀疏分布的神经集群在调控小鼠社交行为,尤其是社交新颖性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揭示了个体在面对不同类型对象进行社交行为时的神经编码机制。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孤独症等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社交行为缺陷的神经机制,探索精准靶向诊疗新策略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线索。

Nature:新研究揭示蛋白SYT3可快速补充脑细胞中的神经递质供应

-10-26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寻找已久的基因编码蛋白,它使大脑能够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中传达广泛的信号。这种称为突触结合蛋白3(synaptotagmin-3,SYT3)的蛋白有助于补充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神经递质的供应。相关研究结果于年10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Fastresupplyofsynapticvesiclesrequiressynaptotagmin-3”。

论文通讯作者、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沃勒姆研究所助理科学家SkylerJackman博士说,“当脑细胞活跃时,它们会释放神经递质来与它们的邻居沟通。如果脑细胞非常活跃,它可以耗尽它的神经递质供应,这可能导致通信中断和大脑功能紊乱。”

他说,“事实证明,脑细胞有一种补充它的神经递质供应的提升模式,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还不知道是哪种分子在其中发挥作用。我们发现SYT3直接负责这种神经递质的提升。这让我们对大脑如何分解和无法正常处理信息有了新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SYT3基因突变已与人类癫痫和自闭症谱系障碍有关。Jackman说,这项新的研究表明,有可能开发靶向SYT3的基因疗法或药物方法。

原文:doi:10./s---1.

Nature:绘制人类大脑类器官发育的多组学图谱

-10-24报道,年10月5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BarbaraTreutlein博士、何志嵩博士和罗氏制药的J.GrayCamp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Inferringandperturbingcellfateregulomesinhumanbrainorganoi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人类大脑类器官发育的多组学图谱,首次证明转录因子GLI3参与了人类前脑模式的形成。该研究为如何利用人体模型系统和单细胞技术重建人类发育生物学提供了框架。

这些数据揭示了多模式单细胞基因组和类器官技术在了解人脑发育的基因调控程序方面的非凡潜力。该研究为如何利用人体模型系统和单细胞技术重建人类发育生物学提供了一个框架。

《细胞》子刊:首次发现!社恐还是社牛,关键看这条神经通路!

-10-06报道,近日,来自罗兰大学的ArpadDobolyi和海德堡大学的ValeryGrinevich团队协作,首次发现了啮齿类动物中调控社交修饰行为的神经回路(丘脑板内后核[PIL]→下丘脑内侧视前区[MPOA]),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细胞》子刊《当代生物学》。

研究人员发现,在大鼠中选择性激活PIL→MPOA通路后,可明显增加大鼠之间的社交修饰行为,而甲状旁腺激素2(PTH2)是介导这一调控作用的关键神经肽,PTH2受体的拮抗剂可显著减少大鼠的社交修饰行为。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大鼠和人脑PIL的解剖结构及PTH2受体在MPOA中的分布十分相似,表明在人类中PIL→MPOA通路很可能也起到相似的调控社交行为的作用。

原文:KellerD,LángT,CservenákM,PuskaG,BarnaJ,CsillagV,FarkasI,ZelenaD,DóraF,KüppersSetal:Athalamo-preopticpathwaypromotessocialgroominginrodents.CurrentBiology.

《科学·进展》:我们首次有了大脑神经炎症可视化的成像技术!

-09-29报道,近日,由西班牙UMH-CSIC神经科学研究所的SilviaDeSantis和SantiagoCanals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研究成果。他们成功实现了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记录体内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反应[7]。这一研究成果,让我们首次有了大脑神经炎症可视化的成像技术。

这个研究表明,dw-MRI在揭示伴随炎症反应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为研究人员和患者提供了全新的、非侵入性的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中心的MRI生物标志物,为与胶质细胞激活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考虑到炎症是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病因,Santis团队开发的这一技术检测的胶质细胞的激活反应,有望成为一个强大的早期诊断和/或预后标志物。

MolecularAutism:揭示自闭症相关蛋白POGZ参与调控干细胞干性和神经诱导的分子机制

-06-14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孙玉华团队以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embryonicstemcells,ESCs)为模型,揭示了POGZ通过染色质重塑复合物esBAF参与调控ESCs的干性和神经诱导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ESCs中敲除POGZ后,ESCs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受到严重损害,伴随干性相关基因表达显著降低以及发育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图1)。重要的是,在ESC向神经前体细胞诱导过程中,POGZ功能缺失显著抑制神经前体基因的表达,导致神经诱导和发育异常(图2)。全基因组结合分析发现,POGZ显著定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区域(图3)。进一步研究发现,POGZ可以与SWI-SNF(esBA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核心组分BRG1/BAF互作(图4),并且在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区域共定位。在干性条件下,POGZ通过与BRG1互作,通过调节增强子活性促进干性基因的表达,从而维持胚胎干细胞不分化;在神经诱导过程中,POGZ招募esBAF复合物到神经早期发育基因的增强子区域,促进基因的表达,确保神经诱导和分化的正常进行(图5)。

该研究发现POGZ通过与esBAF复合物互作参与神经诱导分化的机制,而BAF复合物活性异常已被广泛证实与多种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有关。研究成果为POGZ突变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关成果近日以Autism-associatedproteinPOGZcontrolsESCsandESCneuralinductionbyassociationwithesBAF为题在线发表在MolecularAutism上。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

Science:自闭症患者之间的行为差异与神经解剖学的差异密切相关

-06-08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波士顿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者之间的行为差异与神经解剖学---大脑的形状---的差异密切相关。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了解ASD的原因,并开发个性化的干预措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年6月3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ntrastivemachinelearningrevealsthestructureofneuroanatomicalvariationwithinautism”。

论文通讯作者、波士顿学院博士后研究员AidasAglinskas说,“我们发现,不同的ASD患者会有不同的大脑区域受到影响,多亏了AI模拟的大脑,我们能够确定哪些特定的大脑区域在ASD患者中有所不同。此外,将与ASD相关的大脑解剖学差异与不相关的差异分开,揭示了大脑解剖学的个体差异与症状之间的隐藏关系。”

Aglinskas说,“我们惊讶地发现,尽管观察到ASD个体之间的大脑解剖结构在多个维度上存在大量差异,但个体并没有像以前认为的那样被归入分类上不同的亚型。在大脑解剖的层面上,ASD的个体差异可能通过连续维度比分类上的亚型更好地捕捉到,但重要的是,这并不排除通过其他类型的大脑测量(如功能成像)发现分类上的亚型的可能性。”

原文:doi:10./science.abm.

MolPsych:时钟基因的突变或会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

-03-31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MolecularPsychiatry上题为“Autistic-likebehaviorandcerebellardysfunctioninBmal1mutantmiceamelioratedbymTORC1inhibi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昼夜节律钟基因的阻断或许参与到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过程中。

这些研究模型还揭示了其小脑所产生的损害,或称之为小脑共济失调,此外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模型机体小脑中的病理性变化,结果发现了一些能揭示神经发育缺陷的的细胞和分子改变。ChristosGkogkas博士说道,时钟基因的干扰或许是多种形式自闭症发生背后的机制和原因,同时也是其它神经发育障碍的诱因,这或许为科学家们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在ASD中发现并深入研究其它是中国基因,更重要的是,相关研究结果或许能帮助他们开发出新型的治疗性策略。

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Bmal1的干扰/中段在小脑功能障碍和自闭症样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一种此前未被发现的作用,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证据来支持时钟基因表达的异常在ASD病理学发生过程中的一种推测的作用。

原文:DOI:10./s---6

MolecularPsychiatry:复旦大学王红艳/公晓红合作揭示自闭症核心症状的分子机制

-04-16报道,近日,复医院王红艳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晓红副教授等在MolecularPsychiatry期刊发表了题为:ArecurrentSHANK1mutationimplicatedinautismspectrumdisordercausesautistic-likecorebehaviorsinmiceviadownregulationofmGluR1-IP3R1-calciumsignaling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遗传改造的小鼠模型解析病源性突变的致病效应,揭示了自闭症核心症状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mGluR1-IP3R1-calcium信号通路在自闭症的致病机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为针对自闭症核心症状的药物干预提供了潜在靶点。而且,Shank1RH-KI小鼠遗传与核心症状的精确对应关系,为自闭症核心症状的精准防控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同时,这一人源致病性点突变小鼠模型的疾病表型充分阐明了Shank1基因是重要的自闭症致病基因。

NatureCommunications:揭示肠道微生物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中的新机制

-03-09报道,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hangestogutaminoacidtransportersandmicrobiomeassociatedwithincreasedE/IratioinChd8+/-mousemodelofASD-likebehavior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在肠道微生物-肠-脑轴调控ASD的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该团队从解析ASD动物模型在神经系统和肠道的表型入手,通过开展菌群定植实验和药物干预实验,探究了肠道微生物对ASD中神经活动的调控机制。该研究首次阐明了氨基酸转运体在肠道微生物调节与ASD相关的神经活动中的作用,揭示了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双向沟通的新机制。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闭症孤独症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