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目前,我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经超过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万。自闭症通常在岁以前就会出现症状。是一种出现在儿童早期的脑神经发育性障碍,典型的症状包括社交障碍、兴趣狭窄、语言障碍、刻板重复的行为等表现,这些往往被人归纳为自闭症的特征。
但是,你知道吗?
还有一种与自闭症表现十分相似的情况,称为“假性自闭”。
什么是“假性自闭症”?“假性自闭症”和自闭症有什么区别?“假性自闭”还能康复吗?
网络图片,侵删什么事“假性自闭症”?目前,自闭症的发病原因仍不清楚。但早期诊断并对自闭症患儿进行干预治疗,会增强自闭症宝宝的生活能力与语言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实际生活中,总有宝妈担忧,发现自家孩子不爱讲话,不愿意和别人互动,也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带孩子检查后又说不是自闭症。
孩子的这种情况,可能是“假性自闭”。
网络图片,侵删“假性自闭”与真性自闭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有学者依据部分儿童的临床症状补充完善了这一概念。
目前“假性自闭”尚未成为国际公认的疾病,可以理解为接近但不符合自闭症诊断标准的非正常状态。
假性自闭症儿童的大脑中负责思维的区域没有器质性病变,他们可以拥有正常的思维能力。
由于后天某方面能力的发展不足,如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模仿能力等,或者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正确的引导,影响了宝宝这部分的智力发展。
网络图片,侵删怎么辨别自闭症和“假性自闭症”?“假性自闭”与自闭症的成因有所差异:
自闭症患儿的智力发育障碍原因仍不明确,但多为先天因素,与遗传因素、器质性损伤等相关,导致心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而“假性自闭”孩子的大脑往往无器质性损伤,可拥有正常的思维能力。是由于后天某方面能力的发展不足而导致暂时的学习、生活能力落后。
在表现上,自闭症和“假性自闭”也存在不同:
自闭症的孩子常常伴有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不喜欢与人交谈,缺乏眼神的交流,也没有肢体动作的互动,还常伴随重复、刻板的行为;并且往往从婴儿时期就有类似的迹象。
而“假性自闭”的孩子表现一般较为单一,较少伴随刻板行为。他们只是暂时性的行为落后和异常,如果去除病因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症状会有所好转。
网络图片,侵删以下是一些辨别自闭症真伪的指南:1、密切观察行为表现:自闭症患者常表现出社交互动和沟通困难、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强迫性兴趣和行为以及感觉过敏等特征。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两个行为异常,而其他方面正常,那么他可能并非自闭症患者。
2、考虑全面的筛查和评估:自闭症的确诊需要通过筛查和全面的评估。
家长也可搜索“儿童发育行为筛查”进行免费初筛,此小程序是根据孤独症ABC量表制定,能快速筛查孩子的行为是否存在异常。
筛查流程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该量表可应用的年龄范围大,多年的临床和研究证明其信效度较好,具有别诊意义。
适用年龄:适用于18个月~5岁孤独症患者的查、辅助诊断
工具特性:量表共有57个条目,涉及孤独症患者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生活自理等多方面的症状。量表总分越高,孤独症行为症状越严重。(筛查结果分数大于0分,建议找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诊断,岁之前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岁之后。)
另外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临床访谈、行为观察、发展历史回顾和必要的心理和神经心理测验。如果一个人只通过简单的问诊或观察就被确诊为自闭症,而没有进行全面评估,那么这个确诊可能是不准确的。
网络图片,侵删、专业医生的诊断:自闭症的确诊需要由专业医生,如儿科医生、精神科医生或神经发育专家来完成。他们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可以根据国际诊断标准(如DSM-5)来进行准确诊断。所以,如果确诊自闭症的医生没有相关专业背景或经验,那么需要谨慎对待该诊断结果。
最后,我们不应该随意给人贴上自闭症的标签,因为这可能会对个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和诊断,以实施适当的干预和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