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崔永华好大夫
本文作者:崔永华医生霖霖是一个刚上一年级的7岁男孩,因为“好动”被父母带来门诊。虽然刚上一年级,但霖霖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淘气包”。上课不听讲,经常离开座位,或者在教室里乱走,或者跑出教室,有时则钻到桌子底下自娱自乐。对于老师的管理充耳不闻,就像没听见,甚至当老师不存在,有时还和老师顶嘴。对于霖霖,老师实在感到头痛和无能为力。
经过详细的问诊,医生发现霖霖非常聪明,也想和同学交往,但不知道怎样去交往,或者突然从后面突然拉别人一下,或者把别人刚做好的手工一把抢过来,同学们都不喜欢他。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之后,霖霖最终被确定为高功能的孤独症(即自闭症)谱系障碍,同时伴有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多动症)。
这种情况在生活和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甚至很常见。但多数情况下,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是多动症,很多医生也会简单地按照多动症来治疗,但往往收效甚微。
多动不一定都是“多动症”,多动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能是其他疾病,其中最需要的警惕的就是“自闭症”。
1.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多动”有何不同?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集中困难、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以及学习困难等,多数没有明显地社交交流和沟通问题;自闭症学名为“孤独症”,属于广泛发育障碍,以人际交往障碍、言语沟通异常、兴趣局限和行为刻板为特征。
以孤独症为代表的广泛发育障碍现在被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ASD)”,其中大约1/4-1/3的患者智力正常(智商在70分以上),被称为高功能ASD,这些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多数在普通学校上学。
多动症和自闭症这两种疾病本来相差很远,但有时候自闭症的不合理的无序的行为,以及百叫不应似乎注意力不好的状态,会被误诊为多动症,而且50%自闭症会合并多动症的症状,所以就更容易误诊和漏诊。
自闭症并非是一种“内向的病”,实际上有超过6成的孩子都“多动”。但仔细体味会发现自闭症孩子的“多动”和普通多动症孩子的“多动”有很多不一样:
前者多动起来毫无顾忌,我行我素,从来不考虑环境和场合的规则,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看法;不计后果,不知轻重,不懂分寸,对老师的愠怒或管理不理睬,多带有怪异、难以让人理解的特征,甚至让人难以承受;
后者多动起来一般不会过于“离谱”,老师一瞪眼会安静至少几分钟,行为一般不至于让人过分讨厌。
2.高功能ASD(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ASD))有什么特征?
由于此类患者语言和智商基本正常,所以不像孤独症那样容易被注意和识别。在学龄前常被认为是性格的原因,多数到小学甚至初中以后才逐渐被有经验的专业医生发现。近年来随着精神科临床实践的深入,这类特殊的患者越来越引起医生和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