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2/24 19:16:00
最后,来做个总结:第一,天赋决定了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上限和他在这方面学东西的速度。努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当前表现,一个人的当前表现有一个表面上的上限,跨过这个上限我们会觉得不舒服,这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舒适区,越待在舒适区,舒适区就会越小,努力跨出去,不停挑战自己的舒适区,舒适区就会越大,即我们的表面上限就会越高,我们只能无限接近自己的天赋上限却无法逾越它。因为我们的生命实在是太短了,在这有限的生命内,我们根本无法逾越我们天赋的上限。假如我们有无限的生命,我们能逾越自身天赋的上限吗?答案是——不能够。有的人会说你怎么知道?人类的胚胎纤维细胞的平均分裂周期为2.4年,一生只能分裂约50次,人类的自然寿命极限约为岁。即使是那些高寿的人,我都怀疑他们死的时候,胚胎纤维细胞是否分裂了50次。是不是他们的分裂期比一般人长,即使同样的分裂次数,他们活的也比一般人久,并不是他们的分裂次数逾越了自然的身体上限。我们的天赋有其上限,好比愚公移山,在愚公(我们)这一代是无法把山移走的(达到天赋上限)。但愚公的无穷子孙(假如我们有无尽的生命)却有可能把山移平(达到天赋上限,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到那时多出来的努力就会溢出来,做无用功,于事无补,无法再提升自身表现,超越天赋的上限了。有人会说你说这些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但却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好比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或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它们的运动保持不变,包括加速度始终等于零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一样,虽然现实中无法实现,但无碍它是一条真理。第二,面对已经存在的知识或者技能,天赋高的人学得更快更好,但阻碍天赋低的人继续精进的往往不是天赋,而是他们的心态,看到自己进步缓慢,他们往往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从而归于平庸,处在一个绩效平原上,原地踏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用刻意练习的心态,持续精进自己的技能,要相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持续付出努力,精进自己的技能,就算不能比肩天才,起码也能超越一般人。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能跟你竞争的人,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多。趋易避难,也就是待在舒适区,是人的天性。但面对全然未知的领域,即各个领域的前沿,那就不是我们寻常人能踏足的领域了。在这里的无不是整个人类世界的精英,比如独立创立微积分的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以一己之力搭建整个古典经济学框架的亚当·斯密。在这样的领域,这些天才也是举步维艰,进展缓慢。亚当·斯密写《国富论》用了七年,马克思创作《资本论》历时四十年,到他去世仍未完成。再加上我们的认知受限于我们所处时代的整体认知水平,比如哥白尼只能得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谬论”,面对时代的局限性,很多天才也是有心无力,只能望洋兴叹。老年的牛顿面对自己也难解的难题,一度求助于虚无缥缈的神学,觉得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只有上帝能解了。第三,这个世界能量是守恒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个人在某方面天赋高就会在另一个方面天赋低(前提条件是个各方面条件都正常的人,天生智力低下,身体残缺的人不在讨论之列)。天赋越极端,情况就会越明显。好莱坞电影《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雷蒙是一个拥有超强记忆力的天才,同时他也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好莱坞电影《美丽心灵》讲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故事,约翰·纳什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个天才,同时他也饱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甚至有一位女性拥有超强的瞬时形象记忆能力,却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简单点说,她能记住别人说过的每一句话,并完美复述,即她拥有过目(耳)不忘的能力,但她却不能明白这些话的意思。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我们也不用过分羡慕这些天才。我们应该寻找自身的天赋,挖掘这些天赋,扬长避短,从而走向成功。(放心,一般人的天赋没有极端到让他在其他方面严重失衡的地步,顶多让你从平庸变得优秀,还触碰不到天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