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自闭症人士显得多动,还有的人则显得嗜睡,这应该如何解释自闭症被称作谱系障碍,因为自闭症人士的能力和障碍呈光谱式分布,没有两个人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有的看上去总是活蹦乱跳、无法安静,而另一些则显得动作缓慢、无精打采。
这种现象就是(生理)唤醒偏差。我们所有的人每天的生理唤醒状态都是在不同的状态之间波动,著名的儿科专家贝利·布拉泽顿对婴儿“生物行为”状态的描述对所有的人类都适用。“生物行为”状态最低的一端是深度睡眠和瞌睡,高的一端是警觉、焦虑甚至是兴奋和躁动。我们平日里的唤醒状态总会偏向某一端。很多自闭症人士的困难在于,他们的状态或者偏向太低或者偏向太高,也就是说,他们或者是超低唤醒或者是超高唤醒。当环境和任务需要安静状态时,自闭症儿童可能极度兴奋;而有关情境要求活跃状态时,有些儿童会昏昏沉沉,不能专注。让事情更糟糕的是,有些儿童会在一个小时内从高唤醒状态转到低唤醒状态。
自闭症人士往往难以适应不同唤起状态之间的转换。幼儿园的自闭症儿童在操场上处于高度唤醒状态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不能马上转入小组上课时需要的安静而意识清醒的状态。干预的目标是提供合适的支持,帮助儿童充分利用他的唤醒状态,更多地从事合适的活动。
与自闭症儿童一道工作或生活,需要特别
怎样帮助唤醒程度过高或过低的儿童呢?
通常情况下,孩子需要周围的成人对他的自然偏向进行补偿。如果孩子是昏沉少动的,我们就该充满活力地对待他;如果孩子高度焦虑、躁动不安,我们就该安静地对待他。总之,最好的方法不是设法改变儿童,而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做法,从而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帮助自闭症儿童,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根据我的经验,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能为自闭症孩子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是:带孩子走进真实生活的世界,当然一定要有适当的支持。不仅限于自闭症儿童,对所有的孩子而言,真相只有一个:进步最快的儿童,潜能实现最充分的儿童,就是那些生活经历广泛而多样的儿童。
有些青少年自闭症人士的家长非常成功地应对了日常生活的各种挑战,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会同意我的观点:在他们的孩子身上,产生最重大积极影响的事情是,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带孩子走出家门,尽量避免过度保护,努力让孩子进入主流的社会生活。通过这样的努力,这些家长让孩子置身于实际生活的挑战面前,提供机会让他们学习各种应对的技巧,以便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谁都不愿意在游乐场因为人多、声音嘈杂而当众体验自己的孩子情绪发作的尴尬;没有家长愿意看到,在飞机上自己的孩子拒绝入座所带来的难堪。但是,如果你拒绝让孩子去经历所有这些沟沟坎坎,把孩子保护起来,你就是剥夺了他社会和情绪发展的学习机会。
自闭症孩子可能害怕到人多嘈杂的餐厅去就餐,也可能拒绝乘坐公园里的旋转木马,但是,在成人的正确引导和适当支持下,他试着做了这些事,就会成为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第二次要去的时候,家长会说:“记得上次吗?开头你很害怕,但是后来你做得很棒。”
如果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去尝试,他怎么会取得进步?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定要坚持有步骤的循序渐进去唤醒我们的孩子!
中国精神医疗抚慰犬教研基地自闭城康复课题组温馨提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之路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家庭干预是自闭症患儿康复的重中之重所以作为自闭症孩子的家长要能够多去学习一些自闭症干预及康复的知识,不断应用在和自闭症孩子共同生活点点滴滴的成长中。为了自闭症患儿康复,作为家长要更多一些耐心、爱心、坚持、理性。相信我们共同的努力一定会给我们的星宝贝康复之路助力!
本文有中国精神医疗抚慰犬自闭症康复课题组整理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