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北大医学孤独症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TUhjnbcbe - 2020/11/8 20:39:00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年10月26、27日,第四届北大医学孤独症国际论坛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圆满举办。此次会议主题是“孤独症病因学”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北京神经科学学会联合主办。大会邀请了中国、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匈牙利、加拿大等多国的前沿科学家,介绍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为来自海南、福建、四川、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等17个省市的医生、特教老师、家长和各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两百多名参会人员带来了一场科学盛宴。大会名誉主席韩济生院士,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原司长于修成,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儿童处王克让处长,北京市科协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张鸿博主任代表出席并讲话。

接下来是各国科学家的精彩报告摘要

EvanEugeneEichler

美国华盛顿大学基因科学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罕见的基因变异与孤独症的遗传亚型》

研究者对多个孤独症谱系障碍家族开展基因组测序,通过靶向于孤独症患儿的新生突变,确定了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发育迟缓相关的特定基因,这些基因参与了染色质重塑和突触等神经发育功能,为预测孤独症临床亚型和治疗提供指导。

夏昆

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中心教授

《孤独症高风险致病基因及新的孤独症相关的神经发育综合征》

研究者针对中国孤独症临床和遗传资源样本库中的多个患者进行孤独症候选基因捕获测序,发现在部分患者中存在新生突变,鉴定了多个新的孤独症高风险致病基因以及相关的临床表型特征。通过开展基因型-表型的关联研究,鉴定了3个孤独症相关的神经发育综合征。

TobiasB?ckers

德国乌尔姆大学解刨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大会副主席

《突触与孤独症谱系障碍》

研究者主要介绍了shank蛋白与孤独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ProSAP1/Shank2敲除小鼠和ProSAP2/Shank3敲除小鼠表现出类似孤独症的行为,包括重复梳理行为、社交互动缺陷、焦虑加剧和多动症。研究人员依靠体外实验或动物模型寻找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发现iPS细胞技术有助于定义由疾病特异性突变引起的通路变化。

ToruTakumi

日本RIKEN脑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解析孤独症病理生理学障碍的新思路》

研究者向大家展示了有关15号染色体重复小鼠的研究。已知人类染色体15q11-13的重复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最常见的遗传学异常。研究者使用染色体工程模拟小鼠的这种遗传变化,在小鼠7号染色体上产生6.3-Mb重复的保守基因连锁群。具有父系基因重复的小鼠(patDp/+)显示出类似孤独症的行为特征,例如社交互动性差,行为不灵活,以及异常的超声波发声。这种ASD小鼠模型(15qdup小鼠)似乎表现了人类孤独症表型的各个方面并验证了人的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相关性。

仇子龙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孤独症相关基因CNTNAP3调控突触发育与小鼠社交行为的神经机制》

研究者从中国汉族ASD人群和西蒙孤独症数据库中鉴定了CNTNAP3基因的遗传突变,研究发现CNTNAP3与突触黏附蛋白Neuroligin1、Neuroligin2和支架蛋白PSD95及Gephyrin有相互作用,该基因在体内和体外控制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发育中起相反作用,并且Cntnap3-nulla小鼠在社交互动、空间学习和重复行为存在异常。

武胜昔(王文挺代)

第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前扣带回皮质功能异常参与孤独症小鼠社交障碍》

研究者利用Shank3缺失的孤独症小鼠模型,发现前扣带回皮质椎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和结构功能异常,在前扣带回局部条件性敲除Shank3也能导致兴奋性突触的功能异常和社交障碍。研究结果提示前扣带回功能异常在孤独症小鼠的社交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俊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医院)副研究员

《AUTS2在出生后海马齿状回发育和孤独症相关行为中的作用》

Auts2基因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在前脑兴奋性神经元中高度表达,研究表明Auts2缺失导致齿状回颗粒细胞Ptgds转录表达水平异常增高,并通过非细胞自主的方式影响出生后齿状回神经元前体细胞从分子层向Hilus区的迁移以及齿状回神经细胞永久发生区的形成,导致该敲除小鼠齿状回特异性减小及社交行为受损。

许执恒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脑发育异常与孤独症相关基因》

研究者主要介绍了POSH2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孤独症相关行为异常,研究团队探究了POSH2基因导致神经环路形成异常及行为学异常的机制。

EunjoonKim

韩国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

《孤独症小鼠模型的NMDA受体功能障碍及性别差异》

近年来,NMDA受体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导致ASD的原因之一,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一假设有多普遍以及随着大脑的发育,NMDA受体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表现发生的时段。此外,研究者讨论了孤独症小鼠模型中NMDA受体功能障碍和性别差异。

CraigJ.Newschaffer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学院院长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环境危险因素的探索:挑战与机遇》

该报告讨论了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在孤独症风险中的重要性。这将提供一个诱发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环境风险因素的证据基础和总体情况,以及对孤独症环境风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挑战的回顾。

PeterPenzes

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教授

《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模型中兴奋性功能障碍的分子基础》

研究者利用细胞室特异性神经保护学,结合生物信息学、超分辨显微镜和分辨显微镜,探究16p11.2小鼠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模型的树突兴奋性表型。研究表明,细胞亚组特异性蛋白质组学结合超分辨率显微镜,通过基因拷贝数变异内的高渗透性单基因疾病基因,可以识别新的疾病机制。这种表型可能通过定位网络中枢而逆转,为神经发育障碍的治疗开辟了新的策略。

周杨

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研究员

Shank3基因突变猕猴的初步表型分析

研究者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对食蟹猕猴Shank3基因的突变改造,证明了经改造的Shank3突变可以成功实现生殖系遗传。通过功能核磁分析,发现基因突变的食蟹猕猴在扣带回皮质、纹状体等脑区的局部和远程连接强度出现显著改变。通过行为学分析发现突变猕猴有显著睡眠障碍、运动协调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以及与同类的社会交流缺陷。研究者希望能在更大群体的Shank3二代猴中测试包括基因治疗在内的潜在治疗方法。

AttilaAndics

匈牙利EotvosLorand大学研究员

《家犬社会敏感性的感知和神经检测》

犬逐渐成为研究哺乳动物知觉进化和社会交往神经基础的较好的物种。在过去25年中,布达佩斯的“家庭犬项目”率先进行了这项研究,并建立了各项测试规范,用于测量听觉、视觉和嗅觉方面的社会敏感性和物种间的交流能力。研究者介绍了其团队在犬社交感知方面最重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与孤独症相关的研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张永清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大会副主席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建Shank3突变自闭症家犬》

家犬具有丰富多样的社交行为和高度发达的情感认知功能,因而特别适用于研究孤独症的社交障碍,研究者以Shank3基因突变为切入点,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得到多只F0代Shank3突变犬。行为学分析表明Shank3突变犬重现了孤独症病人的核心症状。

KeithKendrick

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孤独症脑生物标志物的进展》

最近在孤独症的背景下,更多的焦点集中在大脑结构变化上,特别是使用扩散张量成像和用于研究皮质结构和折叠的方法测量。在本次演讲中,Kendrick教授总结了当前的进展,并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大医学孤独症国际论坛成功举办